高职实践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论文

2020-06-20实用文

  摘要:

  本文阐述了实践性取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选取个案并在取得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对实践性取向“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培养路径等进行介绍,力求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关键词:实践性“双师型”教师建设实践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从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训练专业技术的需求出发,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建设一支能够满足高职教育大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实践性取向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出了积极的实践,具体如下文所述。

  1、实践性取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普通学位教育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育的技能型人才,它具有人才层次的高等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鲜明特点。[1]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00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明确规定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良好标准为:“双师型”教师占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并提出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和专业基础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80%。[2]高职教育要求以能力为中心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突出技能训练,一般各类实训教学环节的比重要达到40%以上,要求学生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适应期很短或不需要适应期。显然,要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没有一支“能讲会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行不通的。

  2、实践性取向“双师型”教师的认定。

  早在2007年初,学院就对专任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统计与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学院专业课教师大多实践能力偏弱,而实践能力的欠缺将影响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理论水高,但动手能力却相当欠缺,在教室讲台上轻车熟路,但只是局限于理论,到实际操作层面却不得不望洋兴叹。另外,有些专业课教师工作量过大,超负荷运转,无暇顾及实践能力的提高。中青年教师本人普遍认为自身尚未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教师希望能够获得实践锻炼的机会。学院专任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所占比重较大,但学历层次有待提高。随着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的调整,学院师资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比如新开设专业的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而有些专业课教师却由于教学工作量不饱满,不得不多头兼课,导致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等。

  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将“实践性”作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基本取向,力求使学院专任教师达到“五双”标准:①双能力:既具有教学能力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能力。②双证书:既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行业资格证书。③双素质:既具有教师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道德思想。④双知识: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学知识。⑤双职业素质: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机关等与人共事的非技术素质。从2007年开始,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的对教师进行实践轮训,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外部条件。学院严格按照“双师型”标准考核评价专业课教师。与此同时,鼓励基础课教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将“双师型”作为努力方向。学院分两步完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第一步到2008年底“双师型”教师人数占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目前已经完成;第二步到2010年底,“双师型”教师人数力争占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0%。

  3、实践性取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学院积极贯彻终身教育的理念,对专任教师的培训设置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在坚持实践性取向的基础上,学院对专任教师的培训始终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建立以培训本校教师为主,引进人才和聘请兼职教师为辅,以产学研结合为依托,校企联动,以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评价、激励机制为保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

  (1)职前教育。

  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针对中青年教师比较集中,人数比例较大的实际情况,为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学院在利用自身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了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其中,职前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年教师的,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实用性原则:根据专业科目的岗位能力需要,针对教师接受培训前的能力状况,从其差距段中来设计培训的课程和内容。通过对初任教师的职前培训,使其掌握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熟悉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第二,实践性原则: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突出教学实践环节。初任教师与老教师共同建立工作小组,通过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拓宽初任教师的知识面,引导其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组织校外兼职教师与青年专任教师组成工作小组,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校外培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组织基础课教师学习学院所开发的专业基本知识;其二是组织专业课教师到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去进行专业操作技能学习,实习半年,以丰富、提高新任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第三,区别对待原则:根据培训教师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年龄等方面的差别,培训计划做到适时调整、区别对待。学院鼓励教师通过自学、进修课程、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等多种渠道提高学历层次和学力水平。并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相邻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各专业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2)职后培训。

  以产学研合作为依托职后培训是针对全院所有专任教师的,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主要依靠对其实施继续教育。依托产学研,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佳突破口。为此,学院规定,凡承担专业课教学任务的专业课教师,每4年必须要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带着任务和项目以及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到相关专业的基层企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

  首先,践行“走出去”的模式。所谓“走出去”,就是组织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称其为“访问工程师”。学院要求专任教师要走向企业,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和科学研究,以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8年,学院选派36名专业课教师参加工程实践或承担生产任务。近3年,学院继续加大此项工作的实施力度。各系每年利用寒暑假等时间,介绍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通过挂职顶岗、合作研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其双师素质。一方面,加强学院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化解教育理论和实际相脱节的矛盾,又可以使实习、实验设备不足的局面有所改善。教师通过去合作企业实习,及时掌握企业生产和工艺过程,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样既有助于素质培养,也有利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企业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或者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开展科技服务,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和实训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补充了新技术、新工艺,使课堂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提高。

  其次,采取“请进来”的模式。学院聘请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高级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即所谓的“请进来”模式。聘请校外技术能手到学院做兼职教师,进行操作技能现场演示,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同时,各系加强与行业、企业及科研院(所)的联系,纷纷建立产学研基地。学院定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基地学习实践,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收集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学院聘请的兼职教师既能熟悉教学规律,承担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在内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实训指导任务,又能熟悉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学院专业课教师教学脱离实际、知识陈旧、实践能力差以及教学效果欠佳的状况有所改变。在未来几年中,学院将继续鼓励和支持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参加行业资格证书考核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生产实习、挂职顶岗,并且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实施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

  [2]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上一篇: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研究与实现论文下一篇: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