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本门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企业的中低级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如人事助理、行政助理等,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的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业务技能。
传统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特点:以“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点为核心逐步进行,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系在一起,理论和实践彼此之间相互割裂;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重心,过分重视理论传授而忽略实践,学生参与程度低,缺乏主动性,且缺少具体项目实践的经验,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顶岗实习难度大,即便进入企业实习也大多分布在一线岗位,很难进入管理岗位顶岗,尤其是全班顶岗制实习,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非常重要。
201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高职教育应采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教育理念,要求高职课程改革要按照“工学结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企业顶岗实习的不足,使学生能真正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毕业后有较快的岗位适应能力,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在传统教学不足及国家政策的驱使下,我们积极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发现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可行的方式,实施过程中构建以模拟公司为载体,可以有效提高该课程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效果,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一、课程整体项目构思
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课程最大化地模拟企业真实情景。授课时将班级分组,5-6人为一单位模拟公司人力资源部。学习过程中,首先组建团队、模拟创立公司,如XX股份有限公司、XX有限责任公司等。公司可根据小组情况设置,涉及加工制造业、服务业等。每个学习小组以公司为背景,从教师提供的业务范围内选择本公司的经营内容,要求团队与团队之间经营内容不得重复,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证团队与团队之间经营内容的异质性, 目的是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使学生尽可能地了解不同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要求。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1.专业性。项目化教学虽然打破了传统教学的逻辑,但在课程设计中不仅不能削弱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一定程度上还要强化课程内容的专业性。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主要职能: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在项目化的设计中始终参照专业性的要求来组织。组成了一个以模拟公司为载体,以“经管学院第×届模拟招聘大会”为线索的基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体系。围绕这个体系,在模拟招聘会召开之前学生要做好年度规划,进行工作分析,模拟招聘会之后要安排员工进行培训,处理员工绩效、薪酬管理等业务,同时处理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劳动关系。这个体系的设计参照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岗位职责,是现实的,也是专业的。
2.可操作性。项目化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参与、学生动手。因此,对项目的内容要选择利于教学的内容进行项目安排,注意项目的专业性及项目间的逻辑性。同时,合理地设置项目课程目标,既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努力完成又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在模拟公司的背景下,我们设计了14个教学项目。同时编制了实训指导书,以增强教学的可操作性。
3.趣味性。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缓解学习压力。例如,在教学内容中安排了一部分测试、管理游戏、拓展训练项目,部分作业要求学生用录像记录学生的过程,并且安排回放,这些都可以达到提高趣味性的目的。教学实践也显示了教学效果是良好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鲜的教学方式也乐于参与。
4.实用性。为满足学生实际面试、招聘、实习、工作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在项目化教学设计中争取了部分社会资源,安排了形象打造、沟通技能开发训练等专场,不仅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还能解决学生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难题,增强项目的实用性。
三、课程教学项目设计
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是按照如下思路设计的:首先进行团队建设,模拟创立公司,以组建的模拟公司为背景
,以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人力资源管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整合成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配置、人力资源使用三大项目,每个大项目下又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过程,分解成14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下又包含了若干个特定的工作任务。课程项目安排如表1所示。
【项目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研究和实践管理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