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之建构论文

2020-06-22实用文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带来了管理的繁荣:计算机、网络等信息化管理手段被大量地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学籍管理作为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现代社会发展动向的影响。面对新的管理形势,重新审视传统管理环境下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建构与现代管理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人员素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学籍管理 管理环境 信息化 素质

  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计算机作为一种高效的管理手段日益普及到社会的各种管理过程中,这对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籍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面对新形势,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具有比以往更高的素质。

  一、学籍管理的重要性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属于学校的身份和资格的管理,包括入学注册、升留级状况、休学复学、转学退学、结业毕业等环节。从学籍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学籍管理既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终点,贯穿学校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只有取得学籍,才能在学校学习,学校的教学活动才能开始;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经学校考核合格,并通过学校的毕业资格审查后,即可毕业。学籍管理还是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学籍的取得和变动是其他教学管理的开始,其他教学管理反馈的结果又会导致学籍的变动、丧失。因此,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籍管理人员对于确保高校教学及教学管理活动的正常开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学籍管理环境下管理人员素质的局限性

  1.管理理念的非人性化带来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紧张

  传统学籍管理把被管理者作为管理的客体,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和管理手段的强制性,主张通过严格严厉的惩罚性措施保障管理活动的顺利实现,缺乏与被管理者的有效沟通。这种理念下的学籍管理人员往往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待办理学籍手续的学生态度强硬,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造成了双方关系的紧张。

  2.管理的手工化产生的管理效率低下

  在传统学籍管理环境下,各个管理环节都是通过手工实现的,从学生学籍的注册登记,到学籍的异动,都是通过手工抄写、记录完成的。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任何人都不能确保不出任何差错,因此手工操作导致学籍信息出错的几率甚高。而且,各种学籍信息的处理由于都由学籍管理人员手工进行,也大大制约了学籍处理的速度。

  传统学籍管理是与当时社会发展节奏慢、学生规模小的情况相适应的。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发展节奏加快,“效率优先”被提到社会各个层面发展的首要位置。随着各高校招生规模的剧增,学籍管理工作量愈来愈大,传统学籍管理环境下管理人员的素质已不适应现代学籍管理的需要,建构适应新形势学籍管理需求的人员素质已是非常紧迫。

  三、现代学籍管理环境下管理人员的素质

  1.现代学籍管理的特点

  (1)信息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管理手段被大规模地运用到管理中,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特点日益明显。一方面,管理软件广泛运用到学籍管理中,学籍管理的整个过程,从学籍信息的维护、学籍变动证明文书的输出,到学籍档案的保存,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互联网在学籍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学籍信息的发布、上传、下载、远程修改等均能在互联网上实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籍管理的效率。

  (2)服务化。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义务为本位的社会,强调服从,管理就意味着掌握权力的'一方对被管理的一方的控制、管束,严厉的惩罚是确保管理目的实现的主要手段。在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权利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对社会主体的管理越来越强调平等性,“管理即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以育人为本的高校中的学籍管理,其服务性更加明显,批评和说服教育是学籍管理中常用的手段。

  (3)与学生联系的紧密性。学籍管理作为一种对学生身份和在校资格的管理,与学生的联系非常紧密,休学、复学、留降级、转专业、转学、退学等学籍变动,均需要学生本人到学籍管理部门办理。随着“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籍管理中的贯彻,学籍变动的条件呈现了宽松趋势,学籍的变动也变得较为频繁,学籍管理与学生的联系更加紧密。

  2.现代学籍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校的各级各类人员,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其从事的职业都或多或少的会与学生打交道,其言行代表着高校的形象,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学籍管理人员,更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做到为人师表。这种素质无论对于传统的学籍管理,还是对于现代的学籍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2)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籍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也是传统学籍管理要求具有的一项素质。现代管理环境下,学籍管理的难度加大,复杂性增加,管理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管理人员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和传统的学籍管理相比,要求学籍管理人员具有更强的心理素质。

  (3)扎实的学籍管理业务素质。学籍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学籍的取得,到学籍的异动,再到学籍的丧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籍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规定办事。这就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加强业务学习,加强理论研究,增强自身的业务素质。这也是学籍管理所普遍要求的一种素质。

  (4)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学籍管理的信息化特点所决定,现代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与信息化管理相适应的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现代学籍管理与传统学籍管理的显著区别。学籍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指能够熟练应用与学籍管理有关的一些计算机软件,如学籍管理软件的操作、互联网的应用,以及Visual FoxPro、Access、excel、word等系统的使用等。

  (5)人文关怀素质。现代学籍管理是服务型的管理,管理不再是传统上命令、管束、制裁那种冷冰冰的管理,而是要求管理人员把被管理者——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对待,充满人文关怀,使管理充满人性化。因此,人文关怀素质便成为现代学籍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所谓人文关怀,就是要求学籍管理人员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作为开展学籍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对待办理学籍手续的学生要热情、态度和蔼。

  (6)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说服教育素质。学籍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主要面向对象的管理,由这个特点所决定,学籍管理过程也贯穿着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对于学籍手续的办理不明白的学生,要详细而准确地告知,对于学籍政策不理解的学生要耐心解释,对于违反相应规定的学生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因此,学籍管理人员的表达能力和说服教育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面对新的形势,各高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和管理人员的身心特点,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培训,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

  1.加强引导,严格考核,建立激励机制。首先,高校要建立严格高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引导学籍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学习、钻研管理理论、提高自身素质。考评和激励要做到公正公平,严格照章办事,以在全校形成“人人讲学习、个个钻理论”的良好氛围。其次,对于学籍管理人员的学习研究要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必要的指导。比如,学校要定期订阅相关管理领域的报刊杂志,对于研究成果出色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等等。

  2.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为此,学校可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政策理论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心理教育学等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管理素质和业务水平。还可不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使学校的学籍管理人员接触学籍管理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热点。此外,学校还可购置管理学、教育心理学、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软件放置到校园网上供各级管理人员在线观看。需要注意的是,培训既要讲求全面深入,又要讲求实效,切忌走过场、流于形式。

  3.鼓励进修,扩大对外交流。为了提高学籍管理人员的素质,学校要鼓励学籍管理人员进修相关专业的学位,以扩展其理论基础,提高管理水平。为了确保学籍管理人员在进修学位的同时不影响本职工作,学校要尽可能地安排其攻读在职学位或同等学历,这样既能满足管理人员的进修需要,又不影响其承担的工作,还可使其结合所学开展管理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推动工作的开展。此外,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本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赴兄弟院校参观学习。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管理体制,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籍管理人员接触不同学校的管理方法,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巧玲.提升我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路径初探[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6,(1).

  [2]李争一.试析高等院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及其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7).

  [3]席敦芹.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6,(3).

  [4]汪琴.高校管理人员能力与素质研究[J].科教文汇,2007,(1).

  [5]彭锦、郭玉辉.提高教学人员管理素质,强化试点项目综合管理[J].青海教育,2007,(Z1).

【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之建构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投资管理新模式的建构论文

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探析「论文

3.加强高校学籍管理促进校风建设的论文

4.高校学籍管理自查报告

5.高校通识教育之核心教学目标论文

6.高校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建构论文

7.试析高校贫困生资助的人文关怀价值建构论文

8.高校体育文化体系模式的建构论文

上一篇: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效性论文下一篇:加强听评课活动促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