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如何构建“四个面向”新模式,以更好地实施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服务措施。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指导高职院校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也给就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何构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且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新型就业工作模式,是各学校一直在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关于就业工作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和专业化的新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就业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一、面向学生,实施全程化服务
实施全程化服务的要点,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之后都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专业课程的适应性。高职院校任何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其难易程度都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相吻合。基础课知识够用为度,由专业课老师说了算;专业课知识够用为度,由岗位需要和学生学习能力说了算。当然并不是说可以无限度地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任何一位教师都要善于研究课程知识“必需、够用”与学生“适应性”之间的关系。
2.注重技能训练的扬长性。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应大力倡导“扬长教育”,对有特长的学生,应创造条件,让他们的强项更强、长处更长。这样做可以使高职生乐于学习,获得自尊,让学生变得能够学习、喜欢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成功,获得做人的一份自信和自尊。这样还能使学生更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在弥补短处的努力中也会变得更自觉和更有毅力。
3.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性。在强调专业课程的适应性和技能训练扬长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不仅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社会的需要,还应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一定的文化素养。可以尝试从提升人文与艺术课程的地位入手。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但并不能因此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他们也许难以学好数学、工程力学,但也应该提高他们的人文、艺术素养。文学鉴赏、影视评论、音乐训练和美术欣赏等课程,与他们的未来职业也许没有多大的直接联系,但对形成健全人格、提升生活质量、促进道德修养无疑将起到重要作用。①
4.注重就业工作机制的高效性。在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全局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院的各重要职能部门,涉及招生计划、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和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我们在改革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时候,必须着力搭建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在人才培养体系中,除精心构建教学工作平台、学生教育管理平台外,还要构建一个以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为主导、各院系为主体、学生社团和其他重要职能部门为辅助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平台,充分发挥就业职能部门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作用,各院系在就业工作中具体实施的主体作用,各学生社团的协助作用和其他重要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作用,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责任明确、目标清晰、层层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和保障体系,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到位落实。②
二、面向教工,实施全员化问责
面向教工就是要求全体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去,其关键是相关职能部门要制订工作计划,明确相关责任。
招生和教学部门在安排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及课程改革、资源配置等方面,要注意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形成一套就业与办学、招生、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行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组织宣传部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先进典型,宣传各院系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
学工部门要抓好学生社团活动与就业指导的相互促进工作,组织开展院企(院部)联谊、社会公益、专题讲座、模拟招聘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结构,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沟通技巧和适应能力等。
后勤服务部门应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积极挖掘、开放、提供学院内部经营市场。协助设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大学生创业发展公司等组织,帮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积累创业经验,走自主创业之路。
职业技能鉴定部门要积极联系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在强化毕业生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意识训练、个人素质修养、基本礼仪知识、就业手续办理、弱势群体帮扶、创业小额贷款等开展相关工作。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场地、设备与功能的标准化建设,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为毕业生拓展就业途径。要加强就业信息的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及时、准确地收集、发布就业需求信息和毕业生资源信息,保证管理部门、用人单位、院系、毕业生四方信息畅通。
三、面向市场,实施信息化管理
当前毕业生就业中最突出的矛盾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多,毕业生寻求就业岗位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却面临着招不到人的困境。其中既有毕业生择业观念的问题,也存在用人单位制度和管理不完善的.缘由,但就整个大环境来看,其关键原因还是信息不对称。目前,各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起着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铺路架桥的作用,除了不收取费用外,它与社会的劳务或中介别无异样。我们常常会抱怨那么好的单位毕业生却没有兴趣,而毕业生则在抱怨急需就业时我们却提供不了适合的岗位。③
从毕业生择业心理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桥梁”的作用是有限的,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在于通过某种途径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零对接”。这一点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来解决:由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建立一个网络平台,将用人单位的岗位信息发布上去,让毕业生面对平台进行自主选择,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收集整理毕业生择业意向,并联系用人单位组织面试和录用,从而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这其中,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用人单位的联系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而“就业推荐”环节由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直接完成。
从地方政府来看,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人才市场信息发布制度,丰富和完善信息发布的内容,在方便毕业生求职择业的同时,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要统一建立“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做好网站链接、信息交换工作,及时收集、报送有关毕业生需求信息,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要通过完善功能,使网络真正成为功能齐全、辐射全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网站和劳动力市场网站相贯通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四、面向就业率,实施专业化指导
就业率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就业数量,另一个是就业质量。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用人单位来讲,建立合理的技能型人才薪酬标准,是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的一个根本举措。就学校教育来讲,要通过进一步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制度,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由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一个新兴的事物,许多学校目前还停留在一种浅层次的教育和指导上。因此,尽快提高教师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实施专业化指导是帮助毕业生实现成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重要步骤。“科研启动,培训提高”是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只有从毕业生择业心理、就业观念、创业意向等方面的调查入手,结合理论研究,才能更好地服务毕业生的就业需要。毕业生就业指导涉及教育、心理、人力资源、社会等多个学科,教师掌握上述的综合知识,是实施专业化指导的基本要求,这需要各高等院校和人事、劳动等部门,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以保证为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质量和效应。
[注释]
①贾少华.面向市场面向学生面向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7-08-02.
②吴成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7.
③范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的思想引导[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115.
【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四个面向新模式的构建与探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