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改革观念已深入每位教师的心中。然而,传统教学理念尚有一定的影响力。现今,文学理论课堂就存在着一些问题: 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此门课程理论较多,缺乏与生活的联系,难以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种现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01 年 5 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文学原理教学研讨会”就此进行了一次讨论,与会者提出了这样的主张: “要改变单纯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亲身参与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也要推陈出新,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新的学术规范和思维模式转换。”
由此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对于文学理论这一理论性较强的科目,还是要将其教学从理论层面上升到实践层面,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然,文学理论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科目,枯燥而乏味。但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文学的热情和兴趣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为此,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一、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的理解。部分教师对文学理论的课程内容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课程内容即是教材,这种观念使得教师讲课完全依据教材,把文学理论当做纯理论来讲授,忽视了课程的实践性,不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还有部分教师对于教材中一些陈旧的观点未能及时更新,也未将文学理论与文学史、文学作品相结合,对时下的文学及文化现象未能关注,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程中来。教师也应对学生在中学所学的教材有所了解,大一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数量有限,但对于曾经学过的一些课文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如在讲授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时,教师可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介绍文学的体裁与作品的类型。课程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当然也不能限定于一本教材,可以增加一些参考书目,便于学生理解,使其将知识融会贯通。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去阅读,不仅对所学的文学理论课程有所裨益,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
文学理论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这就要求理论课程的教学面向学术前沿,课程内容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不至于与时代脱离。因此,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丰富课程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紧随时代的发展变化,使得文学理论这门课程始终充满生机活力。
二、精心安排教学环节。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沟通互动的过程。由于文学理论课程自身具有抽象概括性这一特点,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此时,适当提出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有助于在师生之间形成“对话”,从而使学生的思绪回归课堂。“对话,作为一种人际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学批评的方式,一种使思想增值的方式,思想从来都不是一种自言自语---智慧的火花只有在撞击中才会迸发出来,在直接的对话中,你能领略到思考的乐趣、口语的魅力和一种‘现场氛围'.”
师生间的对话最明显地体现在提问之中。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 首先,提出的问题需要经过精心设计,避免随意性的提问,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其次,教师提出的问题虽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是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有所不同,鉴于此,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也应是不同类型的。
再次,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最后,教师要耐心聆听学生的回答,并对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评价应多为正面,以鼓励学生为主,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在提问中师生共同进步,使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
当下,教师这一角色在课堂中已发生重要转变: “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的首席‘; 由知识灌输者转向人格培养者; 从单向的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
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可进一步做这样的尝试: 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适当增添讨论的环节,或设置几堂讨论课。比如围绕文学是否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淡出人们的视野、为什么文学五要素没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等问题,可由学生自主建立小组,展开讨论。在讨论之后,教师要对这些讨论的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系统讲解,使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讨论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敏感度,并且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展现自己,享受作为教师传道解惑时的愉悦,在讨论中感受到文学理论的乐趣,从而达到优质的学习效果。
三、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 教师会发觉曾经以为自己讲过多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并未真正懂得。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认识与学生的理解产生了偏差。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阅历尚浅的学生,在知识理解接受上一定有着很大程度的不同,一些教师忽略了这些因素,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完全理解了,将自己的主观意识置于主导。为避免这一现象,教学中的反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堂课程结束后,教师有必要对课程进行一定的反思,因为学生的表现通常是课堂优劣的直观体现。
文学理论课程对于学生十分陌生,因此出现的.问题相应地会多一些,教师应把握课堂上与学生互动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大致反映其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也可以通过布置课堂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对学生有所了解。例如: 在讲解文学批评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部文学作品去写文学评论,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真正把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实践去考察,这样就完成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具体实践。
除此之外,还要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理论的分支学科: 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没有一门学科是可以孤立存在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懂得知识的嫁接和串联,在巩固和反思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自己的授课方式,真正做一个文学理论的学科领路人。
对于文学理论的教学,若把理论和实践巧妙地结合起来,课程的枯燥无味就会全然消失,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在思考探究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文学涵养,正确认识并解释各种文学现象。这门课程涉及诸多知识领域,信息量巨大,每一位文学理论教师都应寻求适当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受益,感受文学的博大精深,体味文学理论的韵味深远。
通过对文学理论的学习,为大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使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真正成为大学生群体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会理论思维的快乐是所有教授文学理论教师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1]邱峰。 文学原理教学研讨会在北大召开[J].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7) .
[2]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李朝辉,王志彦,谢弈。 教学论[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张传燧。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设计与实施[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 3) .
[5]黄崴。 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 6) .
【文学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