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读后感

2020-06-23实用文

  思考中医(一)

  将近四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一遍《思考中医》,掩卷长叹充血的脑子里感觉总有一股憋胀的味道萦绕不散,有许多话想说,有许多想法在那儿懵懂的碰撞,此刻不是中医,是文化;不只是客观世界的一科学问,而是似乎融入自己血液的一种熟知。虽没有醍醐灌顶的豁然,却有阳气升腾的一种飞越。

  西方文化90%的是研究客观世界,也就是现代科学,它必须是1+1=2,必须是无数个夸克排列组合而成一个个细胞组织。就如西方的绘画,就是一种写实。西方人想通过环境来改变主观。

  中国画讲求意境美、朦胧美,那种让你产生共鸣的美感渲染的是画家自己内心的一种氛围。不同的人看见同一种事物就有不同的感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种不同是因为人心的不同,每个人底蕴的不同,这是“无”又是“有”,所以,传统文化90%关注的是人文的内心世界的改变。人通过改变自己来顺应环境。

  一味中草药能判定其成份,当十味中草药经过煮沸你能测出它包含的成份吗?到底是一味药重要还是一组方药重要?这个一和那个一孰多孰少?孰对孰错?

  所以中医甚至传统文化就是“心”的文化,就是“火”的文化,就是“大象”的文化,就是“组方”的文化,因为这三者都“无形”!

  工业文明让人对财富过度的追逐,所以对能源大肆的开采,当冰川雪山开始大面积融化,异常气温年年变幻,沙尘暴雾霾天气逐渐增多的时候,西方人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而一味迎合西方、西方的中国官员、无赖们却重蹈覆辙,为了追求政绩,为了聚敛财富不只占山为王,恣意开采、开发,更用一些下流甚至黑吃黑的手法为所欲为中饱私囊,地球的“阳气”被凶残的外泄,下层的人们被无情的蔑视,无知的他们难道真的不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万事必定是“否极泰来”?

  贪,就是对某一物事的超额累积,这种过度执着最容易破坏人体的阴阳平衡,而阴阳是中医的根本。两仪生四象后,中医生出的是六象,三阴三阳的开合枢只要在某个小环节上出了毛病就成其为“病”。水土合德、水火相依,12+2经络没有出现在解剖的世界里,所有被冠以不科学的学科,谁曾想左右蕴含的对称中的不对称,正如科学蕴涵于不科学里,真理最先就生长在无知里!贪就在口头拒贪的后面隐藏。我们可以体检出五脏的毛病,却难测其虚弱,更难测其“气数”!

  被众多概念困扰,更被各种中医及传统文化的种种概念之关系纠缠,天干地支、五行八卦、三阴三阳之经脉穴位、五脏与五藏、三宫二十八宿、地球的“人相”及方位时辰之关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之道、中庸之道、阴阳的生长收藏、风湿暑热寒之辩证等等等等。当我们总是说不清楚“缘分”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知识面太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伏藏的右脑”等等的纽带注定了你我会相遇相知。

  就如:开方,就是开时间和方位一般。

  所有这些的背后都有一股温暖支撑,那就是小肉球的存在,这种情感就像人体的“真阳命火”,得到他便可温温而生煦煦而养。上个星期天又搬家了,离小肉球的.学校也越来越远了,见面的机会也少了,下个星期要去黑龙江出差一个多星期,但爱却越来越浓了,不时的想起,不时的泛起爱意,也许他不是最好的情人,但确是今生最好的爱人,那种敦厚,那种秀气,那种担当,那种纯净,那种幼稚,那种朴素,再过十天就认识九个月了,爱逐渐从血液渗入骨髓,穿透心脏。

  思考中医读后感(二)

  刘力红教授的《思考中医》细读了三遍,每次均有不同的感受。作为一个90后在校学生,有一点感触想跟大家探讨。

  首先,《思考中医》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的:一中医是怎样的一门的学问?如何正确认识中医?二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是怎样的?中医适合什么样教育模式?三如何学习中医?四认识阴阳伤寒及中医的治疗原则五本书学术部分:三阴三阳治疗纲要。

  刘力红教授在完整接受了现代中医教育后,转而拜师接受传统中医教育,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临床经验道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对中医的见地,个人觉得非常有借鉴价值。尤其是他能在摈弃中医古典的浪潮中,坚守经典的阵地,保持对经典的执着,更是让我肃然起敬。

  在网上看到了许多网友的尊见,其中不乏褒扬之词,但也有许多批评质疑之声。为此,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首先,最多的是认为书中刻意对西医的挖苦甚至丑化,从而提高中医的地位,这引起了许多西医同仁的不满。关于刘教授对中西医文化的见解,他曾在早年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做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演讲,并对中西医文化作出对比。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认为西医在物质层面研究的很深刻,并表示西医能在众多疾病中找出共性的治疗方案实属不易,对之高度评价。相反,刘教授反对情绪化地看中西医,认为中西医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种是人本文化;一种是物本文化,两者各有千秋,应互相借鉴。中医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在自己的体系中挖掘精髓,能与西医找到某种契合点,并最好能指导现代科学的研究方向。

  《思考中医》一书出版后,曾引起了一阵中医热,人们重新审视中医,甚至将刘教授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罗大伦教授合称为“南刘北罗”。其实行内的人都知道中医界更厉害的大师大有人在。人们记住了罗刘只是因为他们更多在公共媒体渠道宣扬中医,使民众了解中医,所以罗刘教授在某种意义上并不能代表中医的制高点。而网上许多网友对刘教授的学术观点大肆批评,认为中医博士不过如此,甚至进行了人格攻击。我作为一名中医院校大一的学生,对学术部分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评价,我只想说学无止境人无完人。更何况中医这一门浩瀚无边传统的学问?即使是博士这个群体也必然有知识不健全的地方,而恰恰刘教授让我崇敬并不是他渊博的才智,而是他在博士的名号下仍能保持谦逊的学习态度兼容并蓄并能在书出版后一一回复了批评的信函,我觉得这是任何一个学术人应有的治学态度。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我认为更是一件好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否则中医历史上怎会有温病四大家,金元四大家等一系列的中医名手?不都是对中医有不同的领悟么?真所谓“法门无高下,入道即是真”。

  一次我在2CH(日本最大的web论坛)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意思大致是这样的:汉字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字,只不过在mao时代进行了文字简化,这真是个失败的决策。日本教育部门把汉字列为必修课,地位甚至比英文还高,日本学生学习对汉语的关注度也很高。这也难怪日本网友能提出如此一针见血的评价。在《思考中医》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环节,就是凡是对概念进行解释时,对文字必然要简变繁,并《说文解字》等书中找到对应,这一环节贯穿了所有章节。文以载道,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一个汉字包含的精义是任何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了解汉字承载的意义对学习任何传统学问来说都是必不可少得,这也是大家的一个共识。

  《思考中医》成为近年来少有的中医文化畅销书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能站在“思考”的角度去审视中医,并且让大家也同时去思考“中医”两个层面的意义,一个是中医在学问意义上,一个是中医在行业意义上的。有些人说作者的观点态度过于激烈,这我也深有体会,我觉得这跟作者的写作动机相关,首先对于普通读者,刘教授非常希望他们真正认识中医接纳中医;而对于中医从业者来说,()作者则希望他们自己的选择,坚定中医的。这也可以在侧面看到刘教授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信仰。

  最后结合我的经历谈谈中医的观点。首先,刘教授是我校的老师,虽然不是他的学生,但他的演讲确是每逢必听,他的许多观点都印证了当代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首先,现在中医院校的生源质量确实是在下降,尤其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程度提高,中医院校开始扩招,这个现象让人担忧。第二,学生学习中医的动机不明确。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是学针灸推拿的,许多同学认为他们是在学习一门技术,而没有把她放到文化的范畴中看待。第三学生学习中医的方式。许多同学来到大学后,受到思维惯性的影响,分数至上,毕业至上,考试前几天才开始看书,60分万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应试教育带来的余毒,当然我们学生自己也要找原因,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无法真正学到知识,更何况是一门治病救人的学问?

  人们常说我们90后接受新鲜事物外来文化的能力高,这不能否认,问题是我们是否能转变我们的文化观去学习中医这门传统学问?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现代科学文化和互联网文化的文化环境中,这两种文化的特征就是时代性很强,日新月异,我们每天上网寻求最新时讯以免被时代狂潮甩在身后。人类大脑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必然会改变我们认识知识学习知识思考知识的方式(就像现在你也许正在跳跃性看本文),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静下心认真阅读一本书了。高中老师教我们写的时一定要点题这样才可以高分,我的题目是“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语出自孔子《论语》,在《思》书中也出现过。我想这句话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医学生,也包括当代大学生。中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浮躁,人们急功近利,在加上毕业生就业率不高,在校大学生很容易对自己的前途倍感迷茫,我的看法是不要在意这些,不患无位,不要担心自己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市场份额,患所以立,而是你凭什么去取得工作,创立自己的事业?特别是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每天许多同学疲于兼职接触社会,当然得到一些社会经验有利无害,但是我们要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要找到自己社会定位,明确自己的目标,何况我们谋生不是靠耍嘴皮子,我们靠的是真才实学,大学一定要跟社会保持距离,大学是学术的圣地。人们常说“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有时会被沙子掩盖”。但是掩盖的只是一时,不是一世,在拥有才能的同时,更要坚持自己的信仰。

  《思考中医》是一本好书,是我中医启蒙的一本书,开启我对中医的信仰之门(至于你们信没信,反正我是信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明白了中医并不局限在医学层面的框架中,他承载传统文化的积淀,他有他的科学层面,哲学层面,人文层面,甚至社会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门涵盖性很广的学科,我觉得中医作为一门传统文化学科可以弥补中国教育缺失的人格教育。

  国外教科书在提起中国传统文化时会有这样一句描述:“汉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于日本”。据统计,国际中医市场百分之九十的份额是由日韩把持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我们将中医这一国粹拱手相让给日韩,我们将愧对我们的祖先。所以在此我想对同辈的朋友们说:复兴传统文化,我们青年确实任重而道远。

【思考中医读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1.思考中医读后感

2.《名人传》读后感范文-读后感

3.边城读后感读后感范文

4.最美司机读后感范文

5.信念读后感范文

6.《未来简史》读后感范文

7.《与生活讲和》读后感范文

8.《失乐园》读后感范文

上一篇:《像山那样思考》的教案范文下一篇:《思考致富》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