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四个方面开展阐述: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问题意识;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教学氛围,加强学生问题意识;利用教学探究,深入学生问题意识。
一、 激发学习兴趣,挖掘学生问题意识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参与教学最直接的动力,所以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当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比长短”这一课上,我随堂带了一个小袋子,里面有几支五颜六色的铅笔,还有尺子、橡皮擦等,我引导学生们结合我给出的问题交流。我先提了一个问题:“请问我要怎样知道这个袋子里的文具有多长呢?”学生们纷纷讨论,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答案——用尺子量一下就可以了。随后我指名一位学生上讲台进行测量,测量之后,我拿出一个盒子,很明显橡皮擦可以装进盒子,尺子、铅笔却不能装进盒子。于是有学生提高嗓子喊道:“老师,长的放不进去,短的才可以放进去!”又有小朋友踊跃提问:“那多短才能放进去啊?”“要用尺子量一下尺寸,比一下盒子,边短的可以放进去,长了就放不进去!”“在这么多学习用品中,谁长谁短呢?”……通过我抛砖引玉,同学们纷纷提出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讨论过后,教学的内容水落石出,此时我将课本的知识点传递给学生,并且对他们的主动提问做了一个总结:“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提问和回答都很棒。我们平时经常会听说过‘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之间都有着差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学会比较长短……”
二、 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情境教学法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创设、引入形象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场景,以便学生理解教材,对教学内容有一定态度体验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是为学生构建、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我将一个四条边灵活的长方形呈现出来,拉一下就变成平行四边形后,我要求学生用之前学过的知识来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的学生就提出疑问:“老师,图形不一样,也能用以往的知识来计算吗?”我微笑地回答学生:“数学学科的魅力就在这里,不局限于一种思路,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答、求解。”
三、 创设教学氛围,加强学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营建、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当前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建宽松、和谐、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学习是一个能动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看来,知识既不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主体不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获得的结果,因此学习过程就是从对刺激的感受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最终构建新的'认知图式。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他提倡学生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不应该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应该提供发现学习的情境,在已有认知结构和新情境之间产生一定距离时,学生可以采用问题解决的策略,达到构建新认知结构的结果。
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划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在参与课堂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相互提问、合作解题。
四、 利用教学探究,深入学生问题意识
我们教学最人性的方式是什么?我想就是探究教学模式。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探究教学有助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知其一并探究其二,而不是像以往传统的学习模式一样,对知识点的学习仅仅是浅尝辄止。通过问题意识的渗透,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点内涵。
在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中,我发现学生的错误率都是由于计算时不认真、不细心导致的。学生小组开展合作过程中,也提到了如何提高计算正确率。我引导学生共同总结: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十进一……结果中点上小数点,计算的结果要化简。总结完后,我趁热打铁,与学生一起进行训练:9.28+1.348.57+3.348.9+4.3512+8.56,学生对这些计算模式可谓是胸有成竹,“小数点要对齐,从右边算起,得数末尾有0的,一般把0去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渗透和实施,对于我们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之下,多少让教学课堂多了些被动的元素,而通过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主动权,才能真正实践“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问题意识撬开数学大门的钥匙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