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网络建设分析优秀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摘要】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创建优良的德育环境尤其重要。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使德育课程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在德育网络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德育,而是把学生置于了鲜活的生活情境中,促进了德育中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而家庭和社会这两个校外德育网络的建构为德育网络的完善和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占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德育;新课程;改革;德育网络;家庭德育;社会德育

  新课程改革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的展开,在德育教学中,一个突出的改变就是提出了“生活德育”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不仅在德育的课程基本理念、建构方式、教材编写要求、课程评价侧重等几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而且在德育的网络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是对以往德育的一个反思,也是对有效德育网络建设的一个重新阐释。

  一、以往德育网络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德育中,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家庭和社会作为辅助阵地,其重要性一直没有得到重视。虽然以学校为主,家庭和社会为辅的德育教育网络一直是德育网络建设的基本框架,但建立在以往德育课程上的德育教育网络,很难把学校、家庭、社会这三者结合起来,其原因在于:

  1.德育在学生总体测评中地位薄弱

  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使得文化成绩一直是衡量学生好坏与否的主要标准,而学生的道德水平作为文化成绩的辅助评价标准并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对于家长而言,孩子如果成绩好,在品德方面只要不出现重大的问题,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不会成为影响家长评价的因素。加之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得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文化成绩,虽然在近几年的高考选拔中,对道德的要求也是逐年上升,但出于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考虑,学校经常会人为拔高学生的道德评分,尤其是成绩优秀而道德水平不高的学生。这就给学生和家长传达了“德育不重要的讯息”,从而使得家庭这一德育环节一直处于薄弱的态势,随之社会对此也会采取漠视的姿态。

  2.德育的课堂化难以开展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

  德育教学一直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我国多年以来的惯例,忽视了其他的德育方式,往往是出了课堂,德育也就算是结束了。这种德育方式人为的把德育分割了开来,没有看到德育是渗透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教育,教育方式的刻板,使得家庭和社会都没有看到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往往认为德育是学校的事情,加之学校往往不主动采取措施进行社会德育,所以家庭和社会也就在无形之间被排斥在德育的'圈子之外。

  3.书面考试为主的德育测评把德育限定在书本上

  德育的测评一直是引导德育教学的指挥棒,而以书面测评为主要考试方式的德育测评把德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育,重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轻学生自身行为实践,重道德认知考察,轻道德情感内化。这种测评方式使得德育教学很难在课堂之外开展下去,学校及师生都没有在课堂之外,书本之外进行德育的意识。这就使得家庭和社会德育的开展比较困难。

  二、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的促进

  “生活德育”的提出,使德育教育网络的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在空间上,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里,而是把德育扩散到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在了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包括了家庭和社会。其理论立足点在于:

  1.生活德育符合了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

  作为社会人的学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信息的冲击,仅仅凭单纯的书本德育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生活的实际。生活化的德育在德育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起源并服务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增进社会团结的社会需要,脱离了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社会关系,无所谓道德可言。生活化的德育把学生真正融入进了这个社会,真正地去体验这个社会的道德准则,而社会生活本身是综合性的,它从家庭、集体、社会、国家、世界等不同方面,呈现出人与他人、社会、环境、文化的多种多样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人的道德发展提出了多角度、多层面、多水平的要求。[2]

  2.生活德育重视社会实践内容的教育

  新课程内容是动态综合性的,其立足点在于学生的生活范围是逐渐从家庭、学校、社区向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扩大的,他们的思想品德是伴随生活范围的扩大而发展的。因此,当前学校德育课程以“品德与公民”为主线,按照学生生活范围不断扩展的逻辑,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相互递进的层面,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内容有机综合于“品德与生活”(小学1-2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3-6年级)和“思想品德”(初中)课程之中。[3]这样的建构方式,既使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适应了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又使学校德育与社会和家庭德育紧密结合了起来,充分调动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育网络建设的注意点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口号在提倡,虽然说的很多,但在实际实施中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固然因为以往德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没有提供可以调动家庭和社会参与的机制;另一方面学校在建设家庭和社会德育环境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从而使得校外德育网络的建设一直处于很薄弱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网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影响,学校要与家庭保持密切联系。

  以往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基本上以家长会为主,偶尔穿插一些教师家访或者家长的校访,但无论数量还是时间上都是屈指可数,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因此,学校在与家庭的联系上应将家访作为对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同时,办好家长学校,分期分地区举办各种活动,交流和推广经验;其三,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研究对学生的教育问题。[4]

  2.学校与社会有机结合,创建良好德育社会环境。

  社会德育一直是我国德育领域较为困难的领域,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各方面的信息对学校德育起着巨大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变化迅速,充满各种诱惑的时代环境下让学校德育的效果真正体现出来,社会德育体系就必须充分建立起来。社会德育的建立,应该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小社区德育体系,这包括学校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和学生所在社区的德育建设两个领域。随着社区范围的不断扩大,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也与日俱增,成为不容忽视的力量,如何对这股力量好好加以利用,也成了放在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个难题。要建立良好的社区德育网络,要求学校充分调动社区的教育资源,互相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些参与社区建设或实践的机会,并且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反馈作用,对学生的不道德行为要迅速做出反应和向学校反馈。社会德育的另一方面是大社会德育体系,这是针对全社会的德育而言的,这是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己之力可以为之的。对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社会的教育目标必须要保持一致,在其中,社会大众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事实上,媒体已经成为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工具,其拥有的观点往往成为了学生主要的道德引导机制。因此,加强媒体的道德宣传力度对学校德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的建立对受教育者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上各具特点,难以互相取代;三者的分离与脱节也不利于德育的发展。因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是取得教育合力,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方式。[5]

  参考资料

  [1][2]乔建中.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走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3.12

  [3]韩震主编.《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陆少明.新德育打破旧思维.[J]上海教育.2006.21

  [5]陈玲.浅谈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德育网络建设.[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德育网络建设分析优秀论文】相关文章:

1.高校德育理念分析优秀论文

2.中学教师德育的优秀论文

3.开放大学大学德育优秀论文

4.班主任关于德育的优秀论文

5.德育保健的分析论文

6.浅谈小学生德育问题的优秀论文

7.学校网络建设方案

8.优秀论文:执行器故障分析

上一篇:中学教师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高校德育理念分析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