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交流形式的教学初探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摘要]:

  阐述了集体交流教学形式在初中教学的可行性,并通过实践中的有关材料和数据较有力地说明这种教学形式对提高学生的素质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集体交流是理解、互助、互进的捷径,使教师这主导和学生这主体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常开展集体交流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有利于形成高智能的自我追求与自我完善。本人就对集体交流的教学形式设想与实践谈几点看法,供同仁参考。

  一、集体交流的可行性

  集体交流指得是:小集体如小组间的讨论与答辩或在班集体中展开个体间相互的讨论与答辩的活动过程。

  心理学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学生进入初中学习后以逐渐完成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术语和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已能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在某些问题的熟悉和见解的正确性,有意识地通过看书、查资料、实验或经验等检查和论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他们开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四周的事物,为此经常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书本中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他们喜欢争论、探讨、追问。虽然在集体交流中易出现片面性、表面性或犯绝对化错误以及情绪不稳等问题,但教师完全有能力把握“局势”,诱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参于“火热”的学习。

  其次,实验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做了“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后的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着自己阅读内容的 10%,自己听到的内容的20%,自己看到的内容的30%,自己即听到同时又看到的内容的50%,在交流中自己所内容的70%。”

  再次,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处在“成人感”不断加强的阶段,他们的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他们已开始重视自我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表现自己,一些差生竟表现出课堂中故意怪叫乱咳等自尊逆向发展现象,若不正确引导,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现象。集体交流正能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由此可见,集体交流这教学形式的实施,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一投石必将激起千层浪。

  二、集体交流的实施与探讨

  如何创设情境,让一定的刺激把交流推向经常化、激烈化,使交流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呢?具体的做法是:

  小组的形成:尽可能地摸清学生的物理水平,以总体水平相当的若干学生形成物理课的规定座位,召之即成组(一般 6人左右)。这样的小组灵活性大,形成方便,适应于课堂教学。组块法对克服学生个体学习中易失去信心的问题是很有作用的,非凡是差生,他也能感到有一种集体的力量在召唤着。但有时也由个体参与交流。

  2、小组的活动:组块形成后,采用一定的得分或扣分法来形成交流的竞争交流包括小组讨论,即本组成员对问题进行协商统一;组际答辩,这是交流的主要过程,为调动互帮互学的积极性,各组都分别有1、2、3……等编号的组员,发言的代表由教师规定1或2或3的组员,以促进差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师生交流,这是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要害的环节,小组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中巡视,任务是及时把握反馈信息,及时校正活动方向,紧扣课题,交流概括,统一思想。

  3、最终目的:明确时间或1或2分钟在小组中完成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的讨论,而后展开组际间的答辩,使课堂气氛形成一种紧迫感、一种节奏感,既加剧了讲座的进程又提高了学生的快速思维的能力。努力促成学生们在紧张中寻求协调、在内疚中寻求发愤、在兴奋中寻求进取的良好心态。

  第一阶段的探索是把它实施于解“疑难杂症”的题目的习题课中,效果甚好,并由问卷得到一组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对比班中的中差生出现不懂的问题无法及时问清,静思不得结论,由此产生害怕教师提问的心理。教师提问时学生的精神压力增大,这种压力又转化为思维障碍,使被提问的学生紧张慌乱,言语不清,有的甚至拒绝回答。这种教师独尊的提问会使学生尤其是差生经常性的失败,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学习成为了负担、包袱,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进而“仇恨”这门学科。

  集体交流克服了以上缺点,他们可以及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向同学、教师询问问题,加上交流中的求成欲、交流中希望从失败中站起的“不服”心理以及集体荣誉感足以促使学生去多方摄取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智能的完善和提高

  第二阶段的探索是实施于实验和演示实验课中。实验前或实验后,要求小组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包括看书、查有关资料、询问教师有关必要的问题)完成以下的任务:实验前,由小组预言实验结果,并摆出理论依据以供答辩;或做完实验后,对实验中的现象和步骤等依据理论上说明其起因,以供答辩。组际答辩时,首先被提问的组员代表小组的“利益”在班上先发言,其它小组便开始“吹毛求疵”,互不相让,形成了活跃的学习气氛。此阶段用问卷的方式得到一组数据:

  通过分析和调查得知第一项数据反差的来由:集体交流这种平等的无压抑的思想交流,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求成欲,并在不断增强相互帮助的“集体”凝聚力中使全体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更加有效的提高,为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形成提供了非凡的“气候”,这种气候下学生学物理的爱好自然就长盛不衰。对比班中不少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常得不到及时帮助,加上其它学科的挤压和不懂问题的恶性积累,自然造成消极情绪从而削弱了物理的爱好。第二项数据的来由是:由于讨论、答辩在学生中不断的延续,不仅形成良好的学风而且还强烈刺激学生去查阅资料、积极设法组织有效的语言询问老师、深挖他人见解中理论或逻辑错误,然后予以反驳等,因此得出许多新见解就很自然了,如学生讨论中就提出,测电阻为什么不用 Q=I 2 Rt做为实验原理,而要采用R=U/I呢?通过答辩最后得出结论:不是Q=I 2 Rt不能做为原理而是使用这原理测电阻极为复杂,而用R=U/I为原理测电阻即简单又准确。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选择捷径、优化处理的良好学科习惯。组员为这次的争论结果而兴高采烈,又增添了学习爱好和主动意识。最后一项数据可以看出:他们急于讨论、答辩的成功,因而,必然对实验过程仔细认真的观察和操作,必然对教师规范的技能展示十分重视。只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就能更好地做到纵向对照、横向比较。这将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审校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操作技能的良好途径。

  第三阶段主要是在评改试卷中实施。集体交流改变了传统评卷中教师“一言堂”和师生“两败具伤”的局面。学生从“奴隶”变成了“将军”,使评卷课变得“热火朝天”。具体过程分三步实施:

  其一,课堂中首先向小组发放他人卷子和教师给的评分标准,其中在标准中教师已预先精心设计了供引发讨论的“障碍”,规定在 25或30分钟内完成由小组长主持的审看标准、讨论细则,每位组员做好发言和记录等工作。其间教师在课堂中巡视,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必要回答的问题,力求不留“后遗症”。25或30分钟后,由小组争先提出问题,展开组际答辩,最后教师把握深浅,因势利导,完成师生交流、统一学生思想的任务。课后,每位同学带回一份他人试卷进行评改,完成后签上评卷人姓名预备同学前来讨论、答辩。

  本人就实验班和对比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问卷和调查,得下列数据:

  从上表较大的数据反差中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显然高涨, 99%的学生对卷面的批改抱着怀疑的态度而积极参与检查,实践中,差生也不例外。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路、浓厚了学生学习的爱好。而对比班中92%的.学生都表现出被动的学习态度,他们大多服从于教师,一般不敢也没有时间去冲破教师为之设计的思路框架来形成自己创造性的见解。他们发现题目被改错,找到教师总是说:某同学这样的答案是对的,我跟他的是一样的也该是对。他们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呆板对照。

  其二,试卷评后(一般在第二天),由教师收回,记录好由学生“反射”来的信息,然后马上发还学生,要求他们若发现自己的试题被改错或被改偏,应及时找评卷同学讨论、答辩。(限定在当天完成)

  答辩中学生各自的自尊心、好胜心都迫使他们去说明自己见解的正确性。这使得他们对答题中的字眼如“一切”“一般”、用电器工作中的“正常”以及对公式 P=M/V,R=U/I和P=F/S等的理解方面都十分重视,形成深刻思维的良好习惯。同时答辩的过程也使学生深深地感到“书到用时方知少”的古训,从而刺激学生去多方摄取知识来武装自己,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的开发,不断使外部的教学要求内化成学生内部的自我需求。

  其三,学生间的答辩不定期论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协商,再次取得相互统一来实现的,最后严厉而认真地定下分数,公布分数。对“反射”中记录的个别学生教师主动找其或讨论或说明或指导其看书。

  紧张的考试,学生对已考的材料记忆较好,加上讨论、批改、答辩,对所学知识进行了再认和回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自然地会唤起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使其得到不断加强、改造和消退的加工过程,错误的概念得以纠正(如“白汽”与气体),使相近的概念界线分清(如热能与热量)又通过教师的诱导、实验的演示等系统了知识结构,促进和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把握,为创造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集体交流有得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成欲,唤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提高。

  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将对学习产生新的爱好,形成更高一级的求知欲和求成欲,使学生的智能得以不断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集体交流形式的教学初探论文】相关文章:

1.改变形式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教学反思

2.交流互动的教学方式论文

3.高校钢琴集体课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4.数学课堂进行有效交流的策略初探论文

5.课堂环境下语言形式的教学论文

6.关于低年级识字的教学初探论文

7.高中语文写作方向的教学方法初探论文

8.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设计论文

上一篇:社区地域性景观情感互动设计的方式建设论文下一篇: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基本类型和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