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在内容,把握文本,理清文脉
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当然是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习古人高尚的情操。中职学生的情感感悟力和审美能力相对较弱,更需要教师在内容方面多做一些点拨,这自然就需要设计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那么如何发问才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呢?首先当然是让学生把握文脉。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是设置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仍以《前赤壁赋》为例,在疏通字词后,让学生进一步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全文哪些文字写景,哪些文字写情,哪些文字写理?二是本文一个显著特色是“主客问答”,“客”从第几节出现,哪几节文字都是写“客”的?这两个问题都是从文章的内容入手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中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主客问答”这个写作特色上,引导学生从写作特色的角度去感受文章。从疏通字词读音到了解文章内容,再到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的过程符合人的基本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从易到难。
二、问在字句,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精髓藏在文字之后,想要深入感受古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对文言文的把握就必须细致到字句。想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字句明察秋毫,自然少不了教师的高水平。那么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又该做些什么呢?当然首先得把握段落的关键字词,其次设计相关问题。如《前赤壁赋》中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心情的变化,笔者设计问题:作者夜游赤壁时一开始心情如何?从哪一节的哪句话可以看出?这句话中的哪个字说明了这一点?学生通过筛选提取信息,回答“:苏轼夜游赤壁开始时心情非常不错,从第2节的第一句话‘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可以看出,最关键的一个字是‘乐’。”这样的提问能有效提高学生筛选提取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对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有非常大的帮助。
三、问在字词“,以文带言”,掌握文言知识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字词,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对学生来说像外语一样,还有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早已成为历史,但对理解整篇文章却又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就字词提问呢?仍以《前赤壁赋》为例,说说如何“以文带言”,把字词解释等古文知识融入到段落的分析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笔者追问学生具体是什么时候,学生对照注释可以回答“壬戌年秋天,农历七月十六”,由此顺便带出对古代干支纪年法知识的讲授,和对“望”“既望”“朔”“晦”的介绍。“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思是“苏轼和客人在赤壁泛舟”,让学生比较古今句式的不同,从而判断出该句是倒装句。“以文带言”环节在一堂文言文课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是每堂文言文教学课必须经历的环节。在字词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古文知识的分析中,既要照顾到知识点的典型性,又忌面面俱到,教师应着重帮助中职学生建构文言文知识系统。
四、问在修辞,把握文章特色,体会语言之美
文言文言简义丰,充满语言的魅力,有的文言文大量运用了修辞,非常值得今人借鉴。如《前赤壁赋》因为是赋体文,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从对偶的角度去朗读分析文章,可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能更快成诵。如该文中“余音袅袅,不绝如缕”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又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提问,利用中职学校课时安排宽松的优势,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体会,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修辞美和语言美上来,让其进一步领略文言文的魅力。当然,文言文课堂究竟该“问”在何处,也要依据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写作风格而有所不同。以上的讨论主要以《前赤壁赋》为例,因为这篇文章在中职文言文教学中可以算是难度最大的了。如果能够理解这篇文章,理解其他文章就不在话下了。其他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赤壁之战》等,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教师提问要注重引导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而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又如《师说》《劝学》这样的议论文,则应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发问,并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比喻论证。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善于运用比喻论证,引导学生体会古人的思辨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中职文言文论文】相关文章:
2.关于中职英语论文
3.中职班主任论文
4.中职教改论文精选
5.中职美术教学论文
7.中职学生管理论文
8.中职德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