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合唱指挥的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合唱指挥是通过手势、动作、表情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受传递给演奏者与演唱者,一同进行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合唱指挥者往往都是音乐组织群体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其不仅仅肩负着合唱训练指导的工作,同时还需要上台进行演出。从这一角度分析,指挥不仅仅是一个集组织、表演、训练为一体的艺术工作者,同时还需要拥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高超的组织水平、渊博的文化知识以及熟练的音乐技巧,凭借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音乐感染力来发挥合唱指挥者二度创作的关键作用。其中,《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探究》是一本站在多元化视角对合唱指挥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的书籍,使用了文献法、对比法、综合法等不同研究方法,对当前我国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并且力求在现代教育理念下,通过一种全新的视野来研究合唱与智慧艺术,通过全新的思路来建设合理的合唱与智慧教学模式,研究合唱与智慧教学的艺术特点,探索音乐专业合唱与智慧教学的发展方向。

  《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探究》提出,在合唱团队中合唱指挥是团队的灵魂,合唱指挥对音乐情感与内容的表达是否准确对于合唱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合唱指挥人才培养对于合唱艺术形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在当前教育改革的环境下,合唱指挥教学需要跟随时代的脚步,摒弃传统合唱指挥教学中的不利因素,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全面提升合唱指挥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水平。在以往合唱与智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对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差,对于合唱指挥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于强调合唱指挥教学中的指挥教学,而忽视了合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进而导致学生在合唱指挥过程中的指挥无法完全操控合唱局面。同时,合唱指挥教材在内容上缺失经典教材,高校合唱指挥的教材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又无法完全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大多相似,缺乏新意,影响了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全面开展。

  针对当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对《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探究》进行详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的创新提出了建议:

  第一,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合唱指挥教学中教师要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积极学习合唱指挥的热情。合唱指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结合合唱指挥教学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通过音乐与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内心的真实感受,进而引导学生将体验转变为合唱指挥的肢体作用。

  第二,健全合唱指挥教材。合唱指挥教材的编写要基于正确的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合唱指挥实际情况,力求实现基础性与实操性,注重理论知识准确性与系统性,重视合唱指挥的训练与实践。同时,教材内容的编写与曲目的选择需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要大力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化文化。内容的编写要重点突出与基础教育特征相符合的关联性。

  第三,改革合唱指挥评价方式。当前对合唱指挥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是每个学期最后的期末考试,形式与内容都较为单一,再加上对评分标准要求不够严格,合唱指挥考试成为了视唱考试,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当前合唱指挥成绩评价标准是较为不合理的。合唱指挥学生的学习成绩应该由学习态度、学习过程、期末考试成绩等几个部分共同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成绩与评价成就需要进行合理的比例划分,平时的成绩占60%,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态度、学习表演。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具体来说,合唱指挥教学实践的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第一,增强合唱指挥教学的科学性。不论是合唱,还是指挥都是一门音乐艺术。而艺术性则是音乐艺术的根本属性。不论是在合唱指挥表演,还是

  合唱指挥训练中都需要始终秉持其艺术性。除此之外,科学性也是合唱指挥表演或训练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内容。在合唱指挥教学中融合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方式,能够有效强化学科的严谨性。然而在传统合唱指挥教学中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合唱指挥教学的艺术性上,对科学性的关注不够。因此,高校合唱指挥教学需要从深化科学性的角度来进行。在合唱教学中要增强其科学性可以从合唱指挥教学的基本训练、曲目选择、合唱作品处理等不同环节开展。在合唱的基本训练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表面的合唱效果,关注合唱的均衡、协调,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基本功,关注学生气息、练声以及和声的训练。其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歌唱发声训练,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发声特征,并且能够按照自己的发声特征来使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主调节发声技巧,以便快速地融入到合唱学习中接受合唱排练。在合唱曲目的选择方面,教师要尽可能做到循序渐进。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合唱作品进行训练。例如,以三声部为主的青少年合唱曲目,对于这类型曲目学生不仅仅可以轻松地驾驭,同时还有助于教师更加熟悉学生的歌词特点与歌唱水准。在合唱训练后期,教师可以选择难度相对较大的四部合唱曲目或者舞台演出性较强的演出作品,以培养锻炼学生合唱的综合实力。在声部的排列方面,合唱教学更加需要有针对性。教师不能像训练专业合唱团体一样过早地固定学生的演唱声部,而是要有计划、有安排地对高声部与低声部的学生进行定期调换,让学生可以全面提升合唱的综合实力,并且改善声部的听觉能力。在合唱该作品处理方面,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合唱作品外在的和声、曲式分析等,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出合唱作品的灵魂,即为感受合唱作品的情感,让学生在合唱过程中充分将作品中的情感传递处理,并且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启发,利用不同声部组合、不同技术运用,来传递不同的情感。在指挥教学方面要增强其科学性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引导学生根据发声原理科学地确定合唱音响。从合唱演变发展的历程来看,其分为两大流派,分别为东罗马流派以及西罗马流派。这两大合唱流派的合唱音响有所区别,指挥动作也不同。相对来说,西罗马流派的发声更加靠前,指挥动作往上,而东罗马流派发声靠后,指挥动作往下。在合唱表演过程中,大部分的合唱作品都属于西欧,需要靠前发声,并且中文发音与西罗马的音响特征更加接近,所以很多中国合唱作品也需要靠前演唱。基于此,在进行指挥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获知正确的发声方法与原理,让学生掌握不同的合唱音响。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作品的不同特征来确定合唱队员的发声方法,对自己的指挥动作加以调整,力求获得合唱音色的统一。二是引导学生科学地对声部进行爱划分。在指挥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是合唱的人,指挥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声部和谐地统一起来。但实际情况是每一位演唱者都是独立的个体,发声器官不同会直接影响到发声状态不同。在指挥的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一点,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合唱要求进行有序的配合,以准备表达出作品的风格与情感。

  第二,开展合唱与指挥的联合教学。目前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相互独立的方式需要相应转变。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使得合唱与指挥相互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合唱指挥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合唱与指挥的综合教学,让学生轮流体会指挥与合唱的角色。教师可以采用双向交流的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实现合唱与指挥之间的专业知识互补,进而形成正确、科学的互动循环。这种合唱与指挥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控制音准,更好地控制节拍规律,并且学会如何培养指挥或演唱的节奏。教师在联合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指挥与合唱相互协调的角度进行思考,并且掌握多声部合唱、音色、音量转变等环节的具体指挥。教学在排练合唱指挥作品的过程中可以引用这种联合教学方式,让合唱与指挥教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配合,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合唱指挥实践技能。同时,在合唱指挥教学的过程中强化感知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合唱与指挥技巧的同时了解最基本的律动。例如,在进行“拍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本能的律动关系,但是这种本能的节奏律动难以将多种律动关系清晰地表现出来。因此,在合唱指挥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每一个动作的拍击都需要拍点。要提升拍点的准确性就需要留意在指挥过程中如何灵活地使用肘腕关节,灵活地控制手腕的力度。学生在经过专业的感知训练后则可以将本能的律动感受融入合唱指挥过程中。

  总的来说,合唱指挥的教学现状不甚理想,为了提升合唱指挥教学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型、高水平的合唱指挥人才,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合唱指挥教学的需求。在合唱指挥教学改革中还需要注意跟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地变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合唱指挥的学习中。

  在笔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ZH010)《海南黎族竹木器乐研究》期间,《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教学改革探究》为笔者提供了大量资料与有益的启法思路。笔者认为,合唱指挥的教学现状不甚理想,为了提升合唱指挥教学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型、高水平的合唱指挥人,就需要从教学理念、教材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寻求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合唱指挥教学的需求。在合唱指挥教学改革中还需要注意要跟随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地变化,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更加投入到合唱指挥的学习中。

  作者:丁岩 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创新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方法的具体思路分析论文下一篇:合唱指挥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