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
摘要:困难大学生是我国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国家、社会和学校一直给予极大关注。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资助工作开展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学业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资助工作;大学生;育人;构建
高校颁发的奖学金和助学金是国家、学校和社会机构鼓励优秀学生的重要措施,也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一系列的奖励资助政策在资助工作中,通过鼓励、激发、调动学生的潜在动力,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是不可多得的正面能量,同时对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等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大学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由于受评奖资助条件的影响,往往涉及到学生的切实利益,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资助体系不够健全, 难以适应新时期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 所起到的资助功能非常有限。大学生受助群体在此过程中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这无疑反映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问题。另外,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心理素质欠佳等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要建立起更加有效的大学生资助体系, 以维持高等教育有效需求的规模和水平。
二、大学生资助政策模式的育人体系构建
(一)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丰富资助方式
高校应该运用政府给予公共资金资助学生外, 工商企业、社会团体、宗教及慈善事业、高校以及私人等都应以各种方式介入学生的资助事业。建立高等教育“希望工程” , 接受社会捐赠, 建立各种助学基金,宽资金来源渠道。
(二)建立科学的助学金发放机制
合理确定经济困难标准
申请人是否具备受助资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申请人的家庭收入水平;二是申请人承担的学费和日常生活费总额作为助学金申请条件。同时,建立多方制衡的、动态的家庭收入核定机制,防止不当受助。
2.合理确定助学金金额
助学金须相当于“学费和日常生活费”的总和。其中确定日常生活费是核定助学金的关键。原则上,大学生日常生活费应介于“最低工资”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之间,按年核定,并根据物价指数变动情况作动态调整。
3.建立助学金退出机制
当助学金领取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改善,不再符合享受助学金条件时,丧失受助资格;助学金领取人挥霍浪费助学金,或有诈骗助学金行为时,应被取消受助资格。
(三)充分发挥奖学金等资助的公平作用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申请制度形成文件写进学生手册,挂到网站,让全校学生了解资助的程序和政策。学校要设立贫困生数据库,该数据库由学生申请、学院申报、学校审核形成,用于开展高校大学生的资助工作。
2.严格把关,保证资助工作公正、合理。在开展资助工作时,要按照资助的相关规定执行,对资助对象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资助工作的公平、合理。 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要通过学生现状、证明材料、民主评议等多方面、多途径进行认定。
3.个人表现与资助工作相挂钩。大学生资助工作一方面要看学生的家庭条件, 另一方 面也要看学生的个人表现。 在助学金评定的时候, 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评定,评定工作应该建立在公开的基础上,在评定时不单单把家庭经济水平作为助学金等级的评定指标, 要把学生的综合表现形成量化指标,融入到助学金评定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资助工作和德育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4.建立资助工作监督体系。由学校牵头、二级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配合,建立资助监督体系,对资助评比工作进行监督,在平时也广泛监督和了解贫困生。
(四)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引导。
部分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存在自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问题。 因此,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以正确的视角看待家庭经济困难,激发学生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帮助他们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世界。 树立在困难中健康成长的信心,这将有利于高校贫困生助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五)资助过程中,要贯穿学生的要增强责任心,敬业爱心、强化诚信、加强感恩、道德教育。
使学生唤醒责任,倡导奉献、学会感恩。使德育教育贯穿于资助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礼明.关于构建贫困生社会化资助体系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 2003.21(6):39 -41.
[2]戚业国,辛海德.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的形成及其发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9,(5).
[3]萌芽,赵红.重构财政对贫困生的助学模式[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7).
【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