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

2020-06-23实用文

  2008年11月以来,我院成立了慈爱病区,专门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87例流浪精神病病人,通过进行心理行为干预,保证了有效的治疗,促进了病人的康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87例,男47例,女40例;年龄≤20岁11例,21岁~30岁19例,31岁~40岁26例,41岁~50岁21例,51岁~60岁8例,>60岁2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诊断标准,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1例,精神发育迟滞7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9例。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病人被收容时多伴有躯体疾病,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病症、中重度贫血多见[1],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38例,尿道感染5例,肠道感染3例,乙型肝炎11例,肺结核5例,中重度贫血19例,早孕1例。

  1.2临床特点

  1.2.1缺乏既往资料

  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无监护人,无法获取病人的既往资料,包括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工作状况以及既往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及诊治情况等,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2]。

  1.2.2生活自理能力差

  流浪精神病人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有的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随地大小便、随时脱衣裤、不洗澡、不洗脸、不漱口、不梳头、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抢食、捡垃圾篓里的东西吃、就地而坐而睡、上床睡觉不脱衣不脱鞋、懒惰;有的生活完全不知自理。

  1.2.3言语沟通困难

  流浪精神病病人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流。

  1.2.4躯体状况差

  流浪精神病病人躯体疾病明显多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3],给临床护理带来困难和压力。1.2.5精神症状重在流浪人群中33%~50%是重症精神病病人[4],流浪精神病病人思维障碍、敌对、情绪激惹、攻击症状明显高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但迟滞、抑郁焦虑低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3]。

  2心理行为干预

  2.1卫生处理

  督促、指导和协助病人洗头、洗澡(洗澡时注意观察病人全身的皮肤躯体状况,如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生)、更衣、理发、梳头、刮胡子、剪指甲,如有头虱、体虱的进行灭虱处理,流浪精神病病人换下的衣服一律焚烧,防止传染病带入病房。

  2.2生活技能的训练

  每天06:30督促病人起床,指导、协助病人穿好衣服、铺床、洗脸、漱口、梳头;16:00督促、指导病人洗脸、洗足、女病人清洗外阴,每周定期洗澡。白天间隔2h督促指导病人如厕;晚上间隔3h督促指导病人如厕。排队就餐,正确指导病人使用餐具,防止抢食、暴饮、暴食,制止病人捡垃圾篓里的食物吃;对年老体弱的病人给予流质饮食,对不愿进食的病人采取鼻饲。教育病人上床睡觉要脱衣脱鞋,不愿上床睡觉的病人,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在床上。每周定期理发、修剪指甲。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鼓励他们洗碗、打扫病室内卫生。护士每天不厌其烦进行训练,病人生活习惯逐渐有所好转。

  2.3言语训练

  流浪精神病病人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性不良、行为退缩,再加上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受到社会的歧视,不与人交往。护士应微笑对待病人,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爱护,受到重视;用启发性语言主动与病人交流,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获取病人的`既往资料,就病人喜欢的话题引导病人与病友进行随意交流。护士运用语言给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从心理层面上帮助病人正确地认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4文体训练

  每周一至周五08:30~10:00,14:30~16:00实施娱疗活动。内容包括跑步、体操、球类运动、唱歌、跳舞、打腰鼓、打牌、下棋等。还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的娱乐活动,如为有书法、绘画等特长的病人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创作,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于墙上,供其他病人欣赏,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唱歌比赛和趣味运动会[1],并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动手来操作或运动来训练,调节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敏捷性和灵活性,激活病人的生活情趣,对个人情感表达或提高自我认知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6]。病人的行为达到要求时,给予精神鼓励及物质奖励加以强化,以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5健康教育指导

  由病区专业能力强的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概念、药物知识、卫生常识、时事形式、个人形象的塑造、人际关系的协调、压力的控制、解决问题的技巧等。每周加强集体健康教育1次,每次1h,每次健康教育结束后都要进行1次健康教育口头问答考试,并让病人结合每次所讲的内容回顾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为,找出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没有听懂的病人每天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疾病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疗手段,对临床各科治疗有增效作用[7]。

  2.6加强重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①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对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病人,要求24h有护士监护并加强巡视,10min~15min巡视病房1次。同时强调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要求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密切观察其言行,判断病人有无发生自杀、攻击和暴力行为等危险信号,采取有效的干预。如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要控制其活动范围、单独用膳、避免激惹、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抑郁病人避免独处;禁止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外出;被约束的病人单独居住一室,避免遭受其他病人的攻击。②伴有躯体疾病的病人。流浪精神病人大多伴有躯体疾病,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对于他们的护理在进行一般性常规护理同时,还要注意各种合并症的专科护理特点,如皮肤感染的换药、骨折病人的制动、传染病的隔离、孕妇产前的观察和产后的护理等。

  3小结

  行为决定健康。在日常生活中,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方式,可预防慢性病。对流浪精神病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尤为重要。通过对87例流浪精神病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病人的生活习惯有所好转、病人的生活情趣有所激发、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促进了病人精神症状的康复。

【关于心理干预对流浪精神病患的作用探析论文报告】相关文章:

1.关于PSD病患的心理干预论文报告

2.血透病患的心理干预论文

3.关于糖尿病病患心理干预的作用的论文

4.心理干预对不孕症病患的作用论文

5.心理干预中声乐教学的作用论文

6.焦虑抑郁症病患的心理干预的论文

7.门诊病患的心理干预优秀论文

8.癌症病患的心理状况与干预对策论文

上一篇:肝硬化病患心理干预途径论文下一篇:烧伤患者中心理护理干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