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体结合”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论文

2020-06-23实用文

  摘要:在中医药院校实施“医体结合”课程的人才培养, 并且将运动处方运用中到体育教学之中, 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方法, 能够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 促进社会体育和社会医学的共同发展。本文先阐述“医体结合”在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再运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和实施“医体结合”课程。

  关键词:“医体结合”; 运动处方; 中医药院校; 构建;

  现阶段大部分的医务人员没有相关的体育知识, 没办法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更好的治疗, 医院的体疗医生的专业知识不够充实, 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实现医学与体育的共同发展和满足社会人才的需要, 以“医体结合”为主的课程改革应该全面在中医药院校落实。

  一、“医体结合”在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与意义

  1. 现阶段中医药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中医药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医体结合”的概念没有清晰的认识, 依旧停留在原来传统教育的定义上面, 他们依然认为中医药和体育是两种不同的专业, 中医药就是运用中医知识治病救人, 体育知识能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但是两者直接存在着本质的联系, 两个专业的目的都是要给人们带来健康强壮的身体。在中医药院校开展的体育教学中, 开展“医体结合”的运动处方, 能够让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们清楚地意识到“医体结合”的重要性, 让中医药院校的学生们认识到两者都是为了人类的健康设立的专业。“医体结合”不仅能够让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 还能在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意识, 培养学习各种体育项目的兴趣, 维护身体的健康, 并把自己学到的体育知识教给其他需要帮助的人, 让他们积极健康地生活, 给未来在医院工作提供不小的帮助。

  2. 促进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许多中医药院校只是简单地意识到要为社会输送高端的医学人才, 却不了解中医院校依然有责任为社会培养有体育习惯, 且身体健康合格的优秀人才。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 中医药院校缺少优秀的“医体结合”的教师, 教师上课时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在课余时间教师从来不去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问题。中医药院校都会有硕士以上的教师, 这是培养“医体结合”人才的基本保障。“医体结合”让中医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重新理解体育的含义, “医体结合”活动在校园内部开展, 让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结合医学治病救人、带给人健康的特点, 学校领导层选择与之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 彻底做到“医体结合”, 促进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医体结合”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医体结合”也必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

  3. 体育与医学共同发展

  “医体结合”的培养方法从表面上看, 推动了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和社会教学的发展, 实际上也推动了体育和医学的发展。“医体结合”方案实施之后, 中医药学院的学生会积极参与非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和医疗活动,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健身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医体结合”让人们全面了解健康的重要性, 它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能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本民生问题。因此, 在中医药院校实行“医体结合”的体育教学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要求, 也符合中医药院校的教学特点。“医体结合”计划的课程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 既能完成本校的教学任务还能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现“医体结合”中医药院校的全面落实, 促进了体育和医学的共同发展。

  二、“医体结合”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施

  1. 特点和特色

  “医体结合”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服务体育和医学, 这个特点是区别中医药院校和其他院校的重要因素, 是医学专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学习医学和体育不仅获得相应的健康和知识, 还为以后从事各行各业打下良好的根基。“医体结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医院康复科、全国各大院校、社区医院等需要体育和医学相结合的人才的地方输送保健营养师、健身指导员等人才的。中医药院校必须重视“医体结合”的教学改革, 促进教学模式不断创新, 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医体结合”复合性人才的培养前期要格外重视基础专业技能的培训, 不要好高骛远, 一切从实际出发, 打好牢固的基础。在实施“医体结合”方案时, 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 安排学生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2.“医体结合”课程方案的设计

  中医药院校培养“医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 体育教学的课程应该包括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两大部分, 重点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 并且教授的理论知识要有实用性。在构建理论课程的时候, 最主要就是设置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强调课程的'可塑性。中医药院校的生化理论和生理基础学等课程, 在开展“医体结合”培养时, 应与体育课程相结合, 进行运动生理和运动生化的理论课程教授和实践应用, 这样不仅在体育课上学习了专业知识, 还增强了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医体结合”强调了基础知识为根本的专业理论基础, 要求中医药学院的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 要求构建的知识体系完整、科学, 要求教授的内容要有无限的创造力和宽广的知识面。为社会培育的医务人员, 应该能够指导病人在生活中的体育健康锻炼, 养成正确科学的运动方式, 预防疾病的发生。

  3. 建设教师团队

  “医体结合”的教师应该是来自于社会体育和社会医学的各个行业精英, 授课的教师要有广泛的知识基础, 即对医学基础、中医药理论、体育训练、心理学等专业有较深入的研究, 不仅能合理利用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 还能结合“医体结合”的基本理念, 让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学习到不同的理论知识与方法, 彻底发挥出“医体结合”的优势。

  4. 实施“医体结合”课程的步骤

  根据课程方案, 遵循《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 将课时安排为144学时。具体实施计划为:

  (1) 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学时, 通过考试获得学分。

  (2) “医体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用两年时间实施, 第一年为普学必修, 第二年为必修课。

  (3) 每学期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算, 成绩带入学生的期末评先、评优、评奖学金的综合评定, 与学生个人利益直接挂钩, 也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这不但有利于体现“医体结合”新课程评价,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

  5. 运动处方在“医体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医体结合”对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先后分三个阶段进行实施。第一阶段:教材类内容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 制定运动处方的方法和原则。制定运动处方时应充分考虑到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次数等因素, 同时保证处方的可行性, 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规律, 使运动处方教学建立在客观有效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教材类内容及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的练习。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运动处方的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 以发展各项素质和提高技术为主。第三阶段:教材类内容及全面发展体能和技能, 学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运动处方。在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进行技术项目指导和处方教学的宏观调控外, 还要做到即时状态评定和适时调整。

  三、结语

  在中医药院校构建和实施“医体结合”的教学课程, 要先深入了解“医体结合”课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特色, 然后设计“医体结合”课程的教学方案, 在中医药院校建设专业的教师团队, 最后实施“医体结合”的课程方案, 将运动处方运用到中医药院校体育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阳阳, 陈湘, 刘毅等.基于“体医结合”的医学院校体育资源有效利用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 2016, 37 (4) :47-48.

  [2]郭雷祥, 冯俊杰.在社区实施:“体医结合”促进健康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 2016, 31 (4) :52-53.

  [3]王瑜, 薛桂月, 李荣源等.体医结合全民健身服务模式内容研究[J].运动, 2016 (18) :132-133.

【“医体结合”课程方案的构建与实施论文】相关文章:

1.课程论文心得体会

2.课程改革论文

3.理工大学课程论文

4.综合实践课程论文

5.工艺美术高效课堂的构建论文

6.早教课程具体教案

7.理工大学课程主题论文

8.小组课程总结心得体会

9.幼儿早教课程具体教案

上一篇:风景园林设计用地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传统木质门窗中的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及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