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讲授课本内容为主,学生面对的是枯燥的教材,如何让课程内容贴近临床、深化书本知识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结合中医内科学教学及临床带教经验,提出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思路,开展以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为核心的教学实践,有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中医临证能力与学习兴趣,丰富了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和创新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
笔者在进行了广泛的中医内科学教学现状调研和分析后,发现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重复。中医内科学的许多教学内容与基础理论课程交叉重复,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法单一。偏重于教师课堂讲授,忽视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和把握,缺乏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启发与引导。(3)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较大,强调记忆性知识和前人经验的继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笔者从现实问题入手,确立本课题的立题指导思想,提出中医内科学教学应在中医理论精髓“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思想指导下,构建临床模拟教学体系,强调在教学中探索多种能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临床思维、临证能力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与发展,提高中医内科学教学水平,形成较为完善的临床模拟教学体系。
中医内科学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中医临床技能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中医悟性,重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灵活掌握和理解,丰富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突出中医治疗的优势与特色,营造主动、积极探索的教学环境,深化理论认识,提高理论水平。紧密联系临床实际,引入“点面结合、由点及面”的方法,建立数据库,采用实证研究法、病案教学法、名医验案分析法、模拟医疗场景法及问题引入法等,将实践贯穿于教学各阶段,突出各系统疾病的特点。重视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讲授,密切结合临床实际,精选典型病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和努力探索的精神。如在学习脾胃系病证时,针对“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为中焦平衡协调的关键,提出:①常见的脾胃病证有哪些?②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③如何从“五脏整体观”角度看待脾胃系病证?④中医治疗脾胃系病证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得出答案,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展示当脾胃病存在各种病理实邪时出现的舌体、舌苔变化,并加以比较,如白腻荅、厚腻苔、水滑苔、薄白苔等,帮助学生理解。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病案,由简入繁,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能力。可模拟临床场景提出问题,学生表达各自观点并自由辩论,教师总结分析,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扮演医生角色,提出理法方药的实施。
(2)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数,选择各系统重点病证进行讲授,如肺系病证,选择感冒、咳嗽、哮病、喘证,而将肺痈、肺痨、肺胀、肺萎病证留在课下供学生自学。课堂教学重点突出,重视同一系统疾病的内在联系,如感冒是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引起肺卫失和的外感病证;若外邪入里客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就表现为咳嗽,出现咳嗽病证;若患者久咳,伏痰于肺,遇感引触,痰阻气道,随气升降,可引发哮病,并指出“伏痰”是哮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哮病具有“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特点;当咳嗽、哮病反复迁延,临床以呼吸困难、喘息不已为主要表现时,就当以“喘证”论治。课堂教学时应注意讲授内容的联系和变化,如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当肺失肃降,肠腑难以通降,不仅会引起肺系咳嗽、喘息等症状加重,还会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而同一病机也会出现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症状。提出问题让学生紧扣病机,主动分析,夯实中医理论基础,变枯燥的课堂学习为积极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思维,重视学生中医悟性的培养。每个中医内科学病证,既有整体相关性又有各自特点,学习中既有整体又有个体,寓简于繁、由浅入深,体现中医教学特色,发掘中医教学魅力,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3)构建中医内科学临床模拟教学体系,是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以提高学生临证水平为目的,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要求,注重对不同专业、不同授课教师意见的收集和整理;建立各系统病证的临床模拟教学数据库,内容涵盖病案分析、问题收集、名家经验、习题库、问题导入等,在实践中取舍增删,逐步疏理成体系。因笔者仅对构建中医内科学临床模拟教学体系的工作做了初步探索和实践,而如何更好地在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找到操作性强的方法并加以推广,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的过程,仍需要继续努力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