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论文

2020-06-25实用文

  一、高职课程建设现状及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改革中起主导作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精品课程的评选标准、各种评估指标的设定等都是以政府为主导来完成的,这种课程改革方式在推动改革的速度、广度上无可厚非,颇有成效,然而却容易“一刀切”,忽视了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质量对课程设计内在要求的差异,造成同样标准设计的课程有的深受欢迎,有的却水土不服。

  2.对“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理念理解的偏差。“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科架构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而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然而,很多课程改革实践者对“工学结合”的理解有偏差:有的认为在学校建实验室、仿真实训室,然后在里面上课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在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用半年、一年时间在企业顶岗实习就是工学结合;有的认为从企业聘几个能工巧匠、大师专家来学校上几次课就是工学结合……以上这些看法不能说不对,但只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某个环节,“工学结合”不是孤立的一个方面一个环节,而是贯穿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从课程标准的制订、授课、课程实践直至课程效果的评价。

  3.教学资源无法满足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改革必须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做保障,这里所谓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经在教师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很多教师很难在短期内转变观念,更不愿意去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改革。除了观念上的因素,部分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的经历,也导致教师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教学环境与之配套,而现实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学设施要么陈旧不堪,与行业要求相去甚远,要么只有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室,实践环节完全靠顶岗实习来完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实施课程改革就只能成为一句口号。

  4.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科学。经过调研发现,还有相当数量的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评价时仍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理论课程的成绩即平时考勤分+期末考试(试卷)分,实践课程以一篇实践报告论成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60分万岁,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平时从不自习,考前拼命突击”……正是这种课程考核方式下的真实写照。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不仅不能检验学生知识技能的真实掌握情况,更容易造成逃课的现象。

  二、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

  美国课程专家塔巴(Taba)认为,课程改革指整个课程图式的改造,包括设计、目的、内容、学习活动和范围,等等。如果只改造课程的某一个环节,或者只用一种模式改造所有类型的课程,显然不合时宜,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培养高端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认为当今高职课程的改革目标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奠基终身教育的理念;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三是以社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进行充分市场调研,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方式。三、高职课程改革的建议

  1.更新课程改革理念,因地制宜制定课程改革方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建设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以行动为导向、能力提升为目标的课程实施理念,以过程考核和多元评价为导向的考核与评价理念。在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熟的课程改革模式基础上,要与区域经济、专业特点、课程类型、生源质量等相结合,选择适合的课程开发模式。

  2.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目前高职课程评价的实践看,更多是把重点放在课程本身,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条件等,对学生情况、行业动态、岗位要求等关注不足,就容易造成专家评价高、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因此,要科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满足:一是评价目标要以能力掌握为主,兼顾理论知识的积累;二是评价主体以学生为主,授课教师、督导,包括企业专家都要参与其中,综合评价;三是评价对象要全面,除了课程目标外,还有学生、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也应该成为评价的对象;四是评价的方法应该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试卷测评外,更重要的是要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同的课程类型可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

  3.建设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的水平是高职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和取得成功的关键。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更要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建议从两个方面打造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1)全面提升校内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课程负责人要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学历、职称、教科研水平,学校还应该鼓励并制定相应政策支持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顶岗实践去中,熟悉学生未来就职的真实环境,并与企业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

  (2)积极吸纳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专家参与到课程教学团队中来,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还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4.构建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也就是说在学校阶段已经完成了职业素质的养成。在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时候,除了知识的科学、系统和完整外,还要更多地考虑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技能、态度、意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系统化课程并进行课程评价和调控。

  5.积极发挥职教集团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都依托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成立了职教集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职教集团的建立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制的变革,根据集团内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把产业优势转变为专业优势,专业优势通过课程具体实施变为教学优势,推进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学校、企业、行业主管部门,通过职教集团这个平台紧紧联系在一起,优势互补,企业通过学校在科研、人力资源上面的优势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节约经营成本;学校则通过聘用企业能工巧匠提升师资水平,利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开展课程教学和实习,节约了办学成本,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1.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及其路径论文

2.高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探索论文

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4.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分析论文

5.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6.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讨论文

7.微课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论文

8.小学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下一篇:电源知识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