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文:深究“题眼”,切住课堂“脉搏”
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题目正如一双明亮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精要所在。课题既是整堂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每一堂课都要讲究设计艺术,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情感传导作用。如何通过教师的引导,使阅读教学收到激发学生的兴趣、放飞孩子的思维、张扬儿童的个性的教学效果呢?可以从分析课文的题目入手。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了四条龙,龙的每一条触须、每一片鳞甲,都清晰可见,简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如此惟妙惟肖的蛟龙却没有点上眼睛,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去了。”别人不信,一定要他点上。他刚把其中两条龙的眼睛点上,立刻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两条龙震破墙壁,腾云飞上了天。这就是“画龙点睛”的由来,同样的道理,文章的题目虽廖廖数字,却点明了文章的实质,是内容的精辟所在,宛如文章的“点睛”之笔。一篇文章,该冠以什么题目,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之后才确定的。文章的题目类型很多,大抵有以下几类:
一、 点明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全神贯注》体现了罗丹对待艺术“全神贯注”的态度。《她是我的朋友》道出了小男孩阮恒在错误地认为输血后会死去,但仍然献血的原因:因为“她是我的朋友”,为了救朋友。《我爱故乡的杨梅》在题目上就可看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在《狼牙山五壮士》中,更从“壮”字上体现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壮语、壮举、壮气、壮烈的英雄气概。在教学伊始,如果教者能从题目上去深入探究、挖掘,就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表达的内容。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初次接触《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乍看题目,就知道内容是讲什么了。在教学《捞铁牛》时,学生围绕题目就可以质疑:课文写谁捞铁牛?为什么要捞铁牛?在什么地方捞?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教师可相机进行点拨,让学生带着这些从题目上产生的.疑问去学习课文,自主探索。而这些由题目上引发的课文疑点,恰恰也是本文的学习重点难点,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和发展了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三、塑造人物的精神品质
如《司马光》《王二小》……这些课文,学生读了课题之后同样就会想从
课文中去认识和了解这个人。《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学生想知道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人,了解文中的鲁迅先生的事迹。《詹天佑》是谁?他生活在什么年代?他的生平?他的光辉业绩?……这些题目都会引导学生去阅读、去交流、去探索、去领悟人物的品格,去学习主人公的精神。
四、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古井》《万里长城》《落花生》等类文章。在接触《高大的皂荚树》题目后,就可以启发学生围绕这个题目质疑:皂荚树生长在什么地方?皂荚树有多高、多大?一年四季它的干、枝、叶有什么变化?(教学论文 )皂荚树与人们有什么关系?……如此诸多的不解,促使学生想弄明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或是查阅资料,或是自学,或是讨论,或是请教……直至对问题彻底解决和理解为止。通过问题的多向反馈,使学生的外在精神、情趣等处于最佳状态,使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过程达到最佳效果。
五、突出文章的故事情节
以事情为主的文章,通过老师引导,对题目的深入分析,围绕题目展开问题,就能挖掘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了解本文是围绕泸定桥展开材料的,而描写的重点就在于“飞”和“夺”这两个高度概括的字上。请学生在文中找一找哪些部分是描写战士们“飞”?战士们是怎样“飞”的?为什么要“飞”?“飞”对战斗的胜利有何意义?再学习“夺”,课文围绕“夺”又是怎样安排材料的?从而让学生领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顶风冒雨,与时间赛跑,与敌人赛跑,以及英勇夺下泸定桥等思想感情。《十里长街送总理》则紧紧围绕“送”字展开教与学的课堂探究。
综上所述,课文的“点睛”之笔有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教者能以一颗对事业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多在课文的“点睛”之笔上下功夫、去深入挖掘,就会化平庸为神奇,将一堂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裴斯泰洛曾经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而是发展思维。”同样,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无疑是空中楼阁,镜中之花。作为语文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时,如果紧扣“题眼”, 抓住文章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主动从题目探入,切入课文,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体现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程一定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展开,学生的积极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的教学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有关深究题眼切住课堂脉搏的教学论文】相关文章:
2.脉搏的造句
3.深究读书散文
6.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7.小学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