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校园书声不能随便琅琅

2020-06-26实用文

  朗读美文是一件既有意义又愉快的事情,在语文教学中是教师常使用的手段。尤其是讲求积累、感悟的语文教学,更是不可或缺的形式。对学生来说,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能看出他(她)的语文表现力如何,同时朗读能力反射着他的文学修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低。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老师在上课指导学生朗读时,只注重学生的朗读次数或朗读形式,缺乏具体指导的用语,使朗读停留在表面上,听起来好象“书声琅琅”,但学生读来无趣,像念经似的,不能达到语文新课标要求的“正确、流利、有感情”。

  我认为,书声不能随便琅琅,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一、从生活入手,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

  唱歌要根据歌词内容定调子,朗读课文也不例外。每次学课文,我都要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确定读课文的感情基调。如,《海上日出》一课,我问:谁曾经见过海上日出的景象?用简洁的话语来描述你看到的景象(对于没有见过海上日出景象的同学来说,进一步启发结合课本风景图上或影视作品在眼前唤起海上日出的景象),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出:激动万分,惊奇不已,心旷神怡,如痴如醉……

  这时,我会说:好,就请大家带着愉快激动的心情,带着兴奋的表情朗读全文。这样,一入课文,读课文的基调就定准了,使朗读有了初步的效果。

  再如:朗读《槐乡五月》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我设计如下:

  “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香喷喷的槐花饭,你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吧!谁能把这句话读得让别人垂涎三尺呢?”

  无论是从学习的角度,还是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都需要给学生创设一种朗读的情境。“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颜面表情。”而感情朗读所需要的“情”则来自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所以,作为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就需要创设朗读情境。

  二、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带着感受不断读好。

  注重朗读细节,给学生反复朗读语句的机会,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每次在原有基础上提出新要求,直至进步为止,使朗读达到最佳效果。我们学习课文不单单是为了理解课文内容,更主要的是理解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所以我们不仅把课文要读流利,更要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创设语文情境,突显文中之情,文中之境和文中之象是读好的关键。

  比如,《草原》这一课,有这么一句话:“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骏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学生体会出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并不困难,但当我要求他们带着感受朗读时,却全是一个调子,使语言中的蕴涵的感情不能充分流露出来。我问:“这样的读和理解没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你是客人,你听了刚才的朗读会觉得热情吗?再试一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开始认真地练习。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这样的热情,我利用课件再现骏马奔驰的节奏和视频,老师带动,范读引路,使朗读达到高潮。孩子们在兴趣盎然的师生朗读中,结束了这一片段的处理。教学写景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好。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利用课件,让学生进一步遐想文中描绘的一个个意象,把山和水的颜色形状,情态连接为一幕幕活动的镜头,即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像电影一样在学生脑中再现。进而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就能品出“文中情”悟出“文中味”。回味出文章的余韵和余意来。朗读作为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活动,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为了朗读训练的效果到位,在训练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意识,并在实际操作中一直为达到预定目标而设计相应的指导语或展现情景进行指导。再如朗读《槐乡五月》描写槐花香味的语句:“中午,桌上就摆出了香喷喷的槐花饭,清香、醇香、浓香……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指导过程如下:

  师:是呀,你从哪儿感受到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找到描写“香”的词儿了吗?

  生:香喷喷、清香、醇香、浓香、香气扑鼻、香海

  师:课文这一句话用了那么多的“香”字!一起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没有读出声情并茂的感觉。)

  师:谁愿意来读这几个写“香”的词儿?

  (一学生读.)

  师: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读出了香气越来越浓的感觉。

  师:同学们,用心来闻一闻。(师导读)

  师:读书再仔细些,连标点都不能放过!

  生:这里还有一个省略号,说明还有很多的香味。

  师:你和作者一样,融进了香海中啦!花香、饭香、酒香、人香……到处都是香味。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谁来读?

  朗读要达到披情入文,以情带声,必须基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足。而这欠缺的一部分理解,与其课堂陷入

  “启而不发”的尴尬,倒不如把这些缺少的理解渗透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朗读导语或情境中,给学生以提示,从而达到朗读的目标。

  三、注重朗读评价,突出“读字当头”的理念。

  我在实践中,经常在指导学生研读文本语言的同时,把学习目标落实在朗读上。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在听课活动中,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有关朗读指导语的范例。通过多方位性的引导点拨,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提高了朗读的质量,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如在引导朗读《圆明园的毁灭》时,先让学生选择文中最生动、最感人的语句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有位学生选择的语句是: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该生读得声情并茂。教师顺势启发:刚才这位同学读时注意到了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现在再请他读一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时表情怎样,哪轻哪重……再想他为什么要这样读。

  所以,教师的评价对于激励学生的朗读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如何作好评价呢?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以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准确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富有感性。通过感性的语言渗透抽象的指导和评点。

  “你的朗读让我们感觉到殿堂的光彩华丽雄伟壮观。”“你已经从‘玲珑剔透’轻读出亭台楼阁的小巧奇妙、景色怡人。”“从你的朗读听出你对词语的揣摩、比较中领悟了圆明园景色的千姿百态、万种风情。”“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这样感性而富有趣味的评价,包含了“不错““还可以”等鼓励性评价的意思,其潜台词是:“你用这样的语调、语气、节奏、感情来读课文,能使人如临其境,但是要想让人有更切身的感受,你得读得再深情一些。”“你与第一个同学相比,把大家带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境地,你读得很成功。”“你同样读得很好,达到了前面一位同学的水平。”“你是读得最到位,最成功的,你可以作为同学们朗读的示范。”这样的朗读评价语,教师积极寻求了评价内容与知识点的融合,拭去了刻意评价的痕迹,使之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

  再如,“谁愿意用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明白课文的意思?”“你不但朗读的技巧好,而且对作者的感情体会得深刻到位。”“读书的时候一定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把自己当作文中的人物,旁无别人和事物。这样就会读好。来,试试看。”……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有的学生在大家面前读书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尤其后进生更要多给予热情的语气:“你能朗读得这么好,真了不起!”使学生倍感亲切,学生也就乐于参与课堂学习了。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谖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课上,在学习过程中,处处能听到“书声琅琅”的场面,充分体现了朗读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朗读收效很大。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校园书声不能随便琅琅】相关文章:

1.关于让语文课堂变成书声琅琅的课堂论文

2.电池不能随便玩的教案

3.幸福不能太随便900字作文

4.环保教案电池不能随便玩

5.不能随便冤枉别人教育随笔

6.同事间不能随便说的话有哪些

7.不能随便说话的好朋友作文

8.用琅琅造句

上一篇:夜半书声散文下一篇:关于语言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