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
一、巧用资源,投其所好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学习最初都具有模仿的特点,在这个起初的模仿过程中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作用就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达到一种默契最和谐的境界,这样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模仿。因此,我们在组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佳境,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将内在的一种原始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例如,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打字指法的练习教学,指法教学说是非常无趣的,如果开课之初,教师就一板一眼地讲述手指怎么摆放,有哪些要领。这样的教学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学生不愿意学习指法练习,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采用比赛的手段。学生在“打地鼠”“拯救苹果”等游戏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必须练习好指法。当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教师投其所好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学得很认真。这样通过配合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游戏,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
二、巧用兴趣,问题入手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身随而心违”,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比较失败的,学生只能忍气吞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接受知识。古人云:“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兴趣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愿意主动走进某学科的课堂,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走进我们学科教学的课堂,使教师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有效的学科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捷径。问题入手法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入手法包括设疑、尝试、交流、总结、完善几个步骤。
三、分组教学,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差点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这样就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合作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更是一种高素质的学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教学模式的体现。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相互合作,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来,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四、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安排不同的教学重点,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班级之间也存在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具有同等的能力。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一课多上”的前提,这样的活动能引导教师的反思、总结,在遇到问题后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在经历了“放下”“提升”的“磨课”体验后,能进一步挖掘与理解新课程理念,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达到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活动也给了学生恰到好处的锻炼与提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培优补差,做到了为班级“量身定做”教学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优势,弥补了他们的不足,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利。
五、精心设计,确保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任务驱动,同时,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社会成为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课堂比以往更具活力。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最后达成教学的最优化。总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积极建构实用的、最优化的小学信息技术环境,实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最优化,能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要要素。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相关文章:
2.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6.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