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小学语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开展,有利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论文一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而忽略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古诗词教学在小学阶段占有很大的比重,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应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改正不足,完善教学体制。

  1.欣赏朗诵,理解背诵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背诵和朗读。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积累,而背诵往往就是学生对于古诗词积累的最好方法。因此,欣赏朗诵,理解背诵,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同时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多数是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头联、颈联、尾联应怎样读,需要教师给予很好的指导。教师的示范朗诵对学生理解诗词具有很大的帮助,重视朗诵是诗词教学的根本。古诗词都有严格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读还可以促进背诵。

  2.合理联想,深入理解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这是一首著名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词,作者从侧面描写了春天的景色。这里的“小扣柴扉久不开”,给学生制造了想象的空间,为什么敲不开门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诗人敲不开门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开始积极探索这个原因,是外出了呢?还是在院子里干活没听到敲门声呢?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为什么只看到一枝红杏?院子里还有什么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这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论文二

  摘 要:

  主题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它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的“全身”。本文从积累性、连贯性、延展性等方面阐释主题教学活动的特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语文应该深下去,而不是仅仅浮在文章的表面,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交流,使他们终身受益。对语文教师来说,主题教学给模糊一大片的语文教学指明了道路,我们要立足孩子的终身发展,知道明白孩子到底要学什么。

  一、主题教学的积累性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七组课文,以感受历史为主,阅读本组课文,要用心去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在孩子以前的知识积累中对于中国历史这方面的了解只是一知半解,这零零星星的知识可能来自于父母、媒体或者书籍,但是在这方面他们的知识是片面的,他们获得的这些知识是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习得的,所以没有系统性,也缺乏准确性。

  《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受辱的历史,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狼牙山五壮士》则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英勇跳崖的故事。《难忘的一课》则记述了收复台湾后作者所见所闻,《最后一分钟》作者倾诉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最后一分钟这一具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的思绪,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积蓄心中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

  通过这一单元学生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个初步的理解,首先他们能够理清从战争到抗日战争以及四年内战的历史,其次孩子对这段历史中的大的历史事件有个大致的理解比如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七七卢沟桥事变和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虽然孩子不能够深入地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学习,孩子能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至少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这些似是而非的映像,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我们儿时在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当我们成熟以后一旦被触发将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也许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兴趣或者动力。所以这些在孩子小学阶段接触到的主题教育可能会给孩子以后的生命注入新的活力,积累新的生活素材。

  二、主题教学的连贯性

  主题教学具有连贯性,就拿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来说,四篇文章紧扣“思乡”这个主题,三首古诗和《梅花魂》属于外显的主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有直接抒发思想情感的语句,《桂花雨》和《小桥流水人家》这两篇文章的主题是暗含的,需要从文本中提炼。

  相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思乡”这个主题可能有点生疏,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情感,即使理解也有牵强附会的嫌疑。那么怎样让这颗明珠在孩子的人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呢,怎样让“思乡”这个主题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交流。

  在学这一主题时,我以读为主,通过读让孩子理解那浓浓的思乡之情,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这个主题,所以对孩子不能要求过高,因为在孩子初中和高中相继还要接触“思乡”这个主题,比如说在人教版必修二中“月是故乡明”这一单元中就是更进一步的深化了这个主题,《乡土情结》和《前方》这两篇文章就不仅仅是思乡了,更多的是对“乡”这个概念的思考。所以我们小学接触这个主题的时候可以适当放低要求,就通过读让孩子体验情感,但是有个底线那就是“思乡”这个主题要在他们幼小的脑海中留下淡淡的印记,以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这种印记就渐渐清晰明朗起来,甚至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使他们的人生更加丰盈,此时此刻语文也发挥了它应有的功效,这就是所谓的人文语文。

  三、主题教学的延展性

  延展性是金属矿物的一种特性,金属键的矿物在外力作用下的一个特征就是产生塑性形变,而用在我们教育中的知识获取中,所谓的延展性指的是由某一点铺展开来,形成一个广而宽的面,学习不仅要向深处发展也不能忽略延展拓展。特别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掌握大量的资料、更为广阔的知识面,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争取先机争取成功。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面宽而广更加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能力以及促进学习的兴趣培养。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七单元,本组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其中一篇讲读课文由3个片段组成。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此外,本组教材紧紧围绕专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内容,也就是说,本组教材以“人”为主,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这样富有特色的一组教材。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学习,孩子们认识了机灵活泼的小嘎子,吝啬的严监生,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王熙凤,以及见钱眼开、尖酸刻薄的裁缝店老板及伙计托德。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题论文】相关文章:

1.审计准则的主题论文

2.关于历史的主题论文

3.地理研究的主题论文

4.美国影片的主题与内涵论文

5.交通规划的主题论文

6.历史教学的主题论文

7.正义的主题议论文

8.小学语文教学教研论文

上一篇:中学诗歌教学策略论文下一篇:中专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