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运用建议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运用建议论文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日趋成熟, 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以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为例, 在分析探讨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客家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些许指导意见和引起相应的重视。

  关键词:赣南; 民俗文化; 新农村;

  赣州, 也称“赣南”, 位于江西省南部, 是客家民系发祥地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之一, 有“客家摇篮”之称。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赣州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 代表着赣南地区的特色文化。随着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 在面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织碰撞的抉择下, 如何将客家文化传承并融入到赣南乡村建设中, 值得思考与研究。

  1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

  在深厚的客家文化中, 民俗文化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赣南客家人口众多, 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形成了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 融合了畲、瑶等土着民族文化的一种多元文化, 极具地域特色。历经时代的发展, 赣南形成了戏剧、采茶、舞蹈、二胡、唢呐、器乐、摄影、图书、灯彩、书画、象棋、电影、花卉、鲤鱼灯、香火龙、板凳龙、九狮拜象、龙舟、武术、狮舞、根雕、木偶、云灯、刺绣、剪纸、渔鼓、弹唱、山歌、南北词、傩舞、婚嫁、客家风味小吃、姓氏家谱等多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文化。

  2 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 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保护农村特色乡土文化, 展示农村特色风貌, 是新农村建设区别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方面。赣州新农村建设效果显着, “赣州模式”[1]的新农村建设在江西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 改造后的乡村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但是乡土文化却不够, 尤其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历时十几年的建设, 赣州新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呈现的现象也日趋突显。

  2.1 宗祠文化

  赣南客家人口众多, 姓氏丰富, 自古赣南人民又注视家族团结、家族文化, 崇尚祖先, 有族必有祠[2]。然而, 赣南的宗祠受保护的程度却不尽相同, 除了一些古村的祠堂受到足够的保护重视或者修缮一新外, 很多祠堂由于年久失修, 或已倒坍, 或已破败不堪。这些祠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的得到重建, 有的得以修复, 但是很多祠堂没有实际原貌图, 再者加上一些新农村建设者更重视改善村庄的基本设施或者产业, 忽视一些祠堂的重建或修复, 所以宗祠文化在一些新农村已失去原有的风貌和文化。

  赣南客家人崇尚风水, 不管是村庄建设还是宗祠建设, 选址布局都十分讲究风水, 使其尽可能位于山灵水秀之处, 也就出现了宗祠建筑前多有水塘的布置。在赣州的一些新农村建设中, 这种风水文化仍然受到现代人的足够重视, 这是对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护。

  2.2 德育文化

  中国上下五千年, 有着古老而悠久的文化。赣州一些新农村建设中将“仁、义、礼、智、信”、“二十四节气”等传统道德、传统节日通过景观文化墙或者铺装等形式展示, 宏扬中国文化, 这本无可厚非, 只是忽视了本土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的展示, 不免让人觉得千篇一律, 缺少地方特色。

  2.3 社区文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 互联网下的乡村生活也在日趋发生着改变, 乡村的精神文化也在日趋丰富, 比如广场舞。因此, 大部分的新农村建设都会设计一个舞台广场, 以顺应这种时代的需求;建设树池、花坛、园桌凳, 以满足邻里之间的交流;建设文化活动室, 以满足农村社区活动的需要。有调查指出, 在各类新建的农村文化设施中, 缺乏人文关怀, 缺乏专业、特色化的形象设计, 很多都在造型、色彩、形式上与原村镇文化缺乏必要的联系, 品种单调[3]。

  2.4 产业文化

  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中,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新产业是其中的主要内容。赣州以农业为特色, 按照“一个产业一个思路、一套实用技术、一套扶持措施”的要求,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 形成不同形式的产业模式, 延长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 实施“一村一品”、“一县 (乡) 一业”发展战略。经过上下各级的努力, 大部分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产业特色, 如瑞金以蔬菜、果品、花卉苗木等为主导产业, 尤其是其蔬菜产业, 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产业优势明显。

  3 赣南新农村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应用建议

  3.1 打造民俗文化特色新农村

  赣南客家民俗文化丰富而多样,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 在新农村建设中,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村落作为重点建设, 将其作为客家民俗文化展示点或教育基地, 结合村落环境建设民俗文化街、民俗文化展示馆、民俗文化展示墙, 在一些节点设置民俗器械等景观。对于客家文化的传承, 赣州市秉承客家传统文化理念, 已建设了赣县客家文化城。然客家文化城毕竟是一个“大观园”, 建筑虽然是客家建筑的再现, 但缺少岁月的洗礼, 与乡村的现有古建筑相比, 则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缺少鲜活的民俗文化, 对于一些具有乡愁情节的参观者和久居城市的游人, 客家文化传递的仍然不够深刻。乡村作为民俗文化的发源地, 是最好也是最直接展示文化的载体。

  3.2 加强文化意识, 提升建设质量

  在新农村建设中, 赣州市相关部门提出“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4]的要求。但这些文化建设多是一些基础设施建设, 如农村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板报长栏、演出活动场地等, 且规划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新农村建设中, 文化建设是内涵, 民俗文化在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关政府部门仍需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意识, 加强文化宣传力度, 提高建设经费, 落实民俗文化建设, 让乡村保留古朴风貌。设计方和施工方也需多深入了解当地民俗文化, 挖掘文化, 同时结合原村落风格和肌理, 将民俗文化通过景观元素展示给村民和游人, 展现村落特色, 让民俗文化可观可赏, 可玩可品。

  3.3 科学规划, 可持续发展

  客家民俗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没有被合理开发与规划, 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白鹭东河戏, 除了保留的古戏台让人怀念昔日的风景外, 其辉煌的文化已日渐淡薄。在新农村建设中,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 整治环境, 提高农民的切身利益之外, 需要科学规划文化建设, 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同时, 民俗文化建设可结合旅游开发, 形成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当然, 交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赣州并不缺乏客家文化浓厚的村落, 如赣县白鹭古村、赣县夏浒村、宁都东龙古村等都是客家文化保留较好的村落, 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然交通并不便利, 且宣传不够, 客观导致了民俗文化的埋没。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中生产、生活、文化需要齐头并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需要因地制宜, 更需要科学规划, 以人为本, 确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提高农民切身利益, 保护农村原有风貌, 继承传统民俗文化, 让“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愁”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黄乐桢.南康:“赣州模式”下的缩影[J].中国经济周刊, 2006 (9)

  [2] 陈永林, 周炳喜, 孙巍巍.城镇化中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以赣南客家乡村聚落为例[J].江西科学, 2012 (5)

  [3] 杨晶, 何佳.赣州新农村文化设施设计研究[J].艺术理论, 2010 (9)

  [4] 郭沫勤, 孙若风.新农村文化手册[M].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赣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客家民俗文化的运用建议论文】相关文章:

1.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2.赣南客家中村傩文化的艺术形式论文

3.浅谈客家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论文

4.游赣南客家公园作文

5.客家民俗文化中现代艺术应用策略的论文

6.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茶文化运用论文

7.邢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民居装饰的运用论文

8.园林景观设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运用论文

上一篇: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下一篇:初中多媒体数学课件教学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