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论文

2020-06-26实用文

浅析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论文

  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是在处理儿童与人、与自然和与自己的关系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而社会化的过程则更多的是从一个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人是一个社会人,而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直接影响着他们与外界的交往和关系的处理,正是在这种与外界的交往,自我认识,进一步交往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不断发展和成长,只有各个环节都得到恰当处理才能促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教育者,从成人的视角来了解儿童自己是如何认识自己的,能够更好地改进我们的教育,而这种研究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所以本文试对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进行一些探讨。

  幼儿早期主要是指小班3—4岁的幼儿阶段,而在这个年龄段正好与小班相对应。小班幼儿正处于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的转型期,通过自身经验的积累、不同环境的影响,伴随着语言、动作的逐步发展,幼儿的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初步的发展。所以一般认为,3—4岁(即小班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初期阶段,在这个时期,幼儿对自我的认识主要具有下面的特点。

  一、“自我中心”意识较强

  “自我中心”作为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只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对待有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的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它都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变,即更高的'形式代替了较低的形式。譬如2—6岁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征服符号”,它由婴儿阶段“征服物体”发展而来,此阶段能清楚地鉴别符号和符号所代表的东西。自我中心行为,在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看来,是指某些主、客观相互作用方面缺乏的鉴别能力,其实质在行为上或观念上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自我中心行为倾向明显的儿童很难进行角色换位,不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处理问题,很多实验证明了这一特点在18个月至2岁期间突出表现自我中心的思维和言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没有意识到他人具有不同视角。体会着一切都属于自己的感觉,只顾着说自己想说的话。

  随着认知、语言和动作初步发展,以及对自身了解的深入,到了幼儿早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依然具有这种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常常以自己为参照物来看待每一件事物,认为自己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心理世界。在他们的心中,自己是最能干的小朋友,是家长、教师心里的小宝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幼儿常常“盲目地自信”,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有一种“万能感”。我们曾经试问了10个小班幼儿:“你觉得班上哪一个小朋友最能干?”结果有8个幼儿都将自己放在了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在游戏中,我们也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一个幼儿正开心地玩着某一个玩具,另一个幼儿走过来便一把夺过玩具想占为己有,两人便争抢了起来,抢别人玩具的幼儿还会说道:“这是我喜欢的,我要玩这个玩具!”可见在他们的意识中并没有什么先来后到,因为他们正处在“自我中心”的意识里。一位教师曾经提到这样一件事,在午餐时,教师提醒一个幼儿专心吃饭,轻轻地摸着她的头说:“看着自己的碗,大口吃,老师喜欢你!”听完教师的话,她开心地向周围的同伴炫耀着:“老师最喜欢我,老师刚才说的。”直到下午家长来接的时候,她依然自豪地炫耀着教师最喜欢她。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对于低龄幼儿来说,他们只是截取对自己最有意义的话语信息,就像小女孩在教师的提醒中很快地找到并牢牢记住的是与她直接相关的“老师喜欢你”。

  二、第二世界中的自己与第一世界相融合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J。托尔金提出了“第二世界”理论。托尔金认为,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那么在幼儿的眼中,实际上就存在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第二世界(其实成人心中也有,只是隐藏得更深罢了)。小班幼儿由于尚处在主、客体互相渗透时期,对他们而言,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比较明显的是,有趣的动画片、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将儿童带进“第二世界”,在那里他们看到了美丽、善良、聪明、勇敢积聚一身的完美化身,对幼儿而言,这应该是世界的原貌。他们理解与感受,并沉浸在这个世界里,因此他们常常将自己以这些故事中的角色命名,甚至想方设法用周围的物体、材料装扮成他们所喜爱的人物,现实与幻想自然地融合在一个世界。动画片《哪吁》热播之际,许多幼儿都十分喜欢那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又可爱的哪吁,他们在游戏中,用各种各样的玩具搭成哪吁的“乾坤圈”,一手拿着“乾坤圈”,一手抓着红丝带,在教室里开心地奔跑着,还说自己脚踩着“风火轮”。《狮子王》是家喻户晓的动画片,小班的一个幼儿观看后,对小狮子着了迷,她要求爸爸、妈妈每天要称呼她小狮子(嘎哈)的名字。她还喜欢用小手作爪状,说自己全身长满了狮毛,一边学着狮子的吼声,一边扑向妈妈的怀抱。每次自画像中,她总不忘把自己的鼻子画成三瓣。在幼儿早期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可能对这个年龄的幼儿而言,这并不是想象丰富与否的问题,而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常常融为一体的表现。

  三、“镜像自我”现象明显

  社会学家库利曾提出“镜像自我”。他指出,“镜像自我”是人们形成自我概念的一种机制。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对方的镜子,在对方眼里观察自己,可以看到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就好像站在镜子面前看到自己的姿态、服装等一样,同时以一定的标准来衡量自我形象,产生对自己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实际上,他人的反应反映了当时社会规定的角色要求和团体的价值观。这样,人的自我意识就具有客观性。

  我们发现,幼儿早期由于自我评价正处于以他人评价为主的时期,因此教师在对他人进行评价或树立榜样的同时,幼儿很容易进入“镜像自我”的评价状态。在小班美术活动中,常常通过鼓励、表扬的形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当教师发现某一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进步后,便及时给予表扬,这时同组的幼儿可能举起手中的画纸问:“那我呢?画得好不好?有没有进步?”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幼儿园经常会出现。比如午睡起床,如果有的幼儿很快自己穿好衣服,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教师发现后进行表扬: “XX小朋友真好,自己穿衣服,又快又安静,真是我们大家的小榜样,老师喜欢!”接下来的时间里,一到起床时间就会有很多的小朋友悄悄地走到教师身旁等待表扬,有时候还会说:“老师,我今天快快穿,给大家做榜样,好吗?”集体活动前,教师表扬某一幼儿坐得端正,准备好参加活动了,接着就会有幼儿喊到:“你看我,你看我。”或者直接问道:“我坐得好不好?”由此可见,“镜像自我”的现象在小班时有发生,小班幼儿喜欢在“镜像自我”中进行通过对比来衡量自我形象,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体验。

  上述关于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三个特点是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三者之间的矛盾运动能够促进幼儿的自我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全面。我们应该在了解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更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在区分个体自我和客体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要根据幼儿早期的这些特点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浅析幼儿早期自我认识的特点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寓言的特点

2.浅析关于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的研究论文

3.浅析长号在乐队演奏中的特点论文

4.浅析美国迪斯尼动画的特点论文

5.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发展论文

6.实验型论文的特点

7.浅析批复的特点

8.培养幼儿早期阅读兴趣论文

上一篇:浅析长号在乐队演奏中的特点论文下一篇:浅析新型建筑材料的特点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