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语文教学需要寻找一个支点》

2020-06-27实用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或继时呈现,比其各自单独呈现收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因为两种事物在大脑皮层中可以产生相互诱导作用,在对比中突显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印象。

  摘要:中学语文课时少任务重,篇章教学费时低效,整合教材既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可促成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渐进性、趣味性。找到合适的整合点是整合教材的关键,它可以是主题上的相通点,知能上的相关点,审美上的类比点,以此建构语文教学体系,有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整合点;相通点;相关点;类比点

  语文惯用篇章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先天不足:知识教学缺失系统性,能力培养缺乏渐进性,素养提升缺少计划性。学生因此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普遍有片面性:“语文学不学一个样”,“语文少上几节课没啥影响”,“语文重在积累,学几篇课文不能解决问题”。语文学科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尴尬:宣称是大学科,却一再被压缩课时;“得理综得天下”、“得文综得天下”的呼声日益高涨,语文教师因此陷入困境,既不得不认可“语文偏见”而难堪,又找不到“救赎之路”而难过。语文学科在中学尤其在高中——路在何方?

  新教材必修的任务重,选修的任务多,但课时有限,“教教材”实难高质量完成任务,整合教材才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条捷径:整合文本的价值取向,可侧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合知识能力点,可凸显语文教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循序提升学生的知能素养;整合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计划性与可操作性。整合,就是将“各美其美”的零散篇章统一起来,使其“美美与共”,收到各个教学要素融会贯通的整体效果,从而促使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的科学性、规律性,促成语文课堂教学的渐进性及高效性。

  然而,整合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必须基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美人之美”,——凭借经验、性情、信息、聪慧发现每一篇章的价值所在,唤醒每一篇章沉睡在文字下面的灵魂,再运用比照之法审视各个篇章,找到其共通、共存、共生、共长之处,融而合之,归而类之,拓而展之,挖掘人类文明通过文字传递的文化精粹及精神内蕴。因此,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到整合点。这个点,就是不同篇章的结合点,各种课程资源的融合点,实施语文教学的支点。这里,试以初中语文人教版第八册(2009年版)第一单元为例,阐述整合点的主要内涵及整合要领。

  一、整合点是主题上的相通点

  作家刘心武说:“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人生、生活、社会是书或篇章的源泉,人生、生活、社会纷繁芜杂,书或篇章缤纷多彩。无论多么复杂的人生、生活、社会,都有其永恒的基调,书或篇章都有其永恒的主题,比如对情感的渴盼,对和平的追求,对自然的追问,对理想的探寻等等。综合教材,按照某一主题归纳篇章内容,深挖其内在意蕴,不仅可以化繁为简,使零散的篇章形成一个表意系统;还可以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这一主题有透彻的发现与深切的体验。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打破体裁界限,按主题编制单元,每单元还附有单元主题解说。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五篇文章:《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芦花荡》、《蜡烛》、《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下文分别简称《新》、《芦》、《蜡》、《就》、《亲》),其单元解说词为:“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如何让学生通过文本看到战争题材的作品所传达出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战争题材的作品获得有益的启示?如果单篇教学,极易走入盲人摸象的误区,学生的体验很可能支离破碎以致肤浅模糊。如据系统论的观点整合五篇文章,抓住其内在一致性,步步挖掘,使五篇课文形成一个表现战争主题的整体,从而以点带面,由文本走向历史与现实,则将使学生对战争主题有一个立体认识与全方位体验。

  由主题整合教材,可以运用原点思维追根溯源,层层追问。

  一问:一句话概括,五篇文章最想表达的意愿是什么?深入阅读可以发现,五篇文章的字里行间埋藏着共同的呼唤:世界,让战争走开。19世纪的作家(雨果)在呼唤,20世纪中期、后期的作家(孙犁、聂华苓)在呼唤,中国的、外国的作家都在呼唤。自古至今,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是作家作品最重大的主题之一。所以,整合这五篇文章,首先打破篇章顺序,引导学生自读《亲》,抓住关键句——“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永远不要有战争了”——提炼中心,以一带十,拓宽单元主题领域。

  二问:为什么让战争走开?这个问题对于身处和平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太大太远,而《就》、《亲》两篇文章却做了深切回答:战争荼毒生灵,战争摧毁文明。为让学生切身体验,可以进行两个追问:《就》为什么那么细致地描写圆明园?被纳粹残杀的人成千上万,为什么《亲》单写被杀害的300学生?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理由和证据进行探究,并举出历史或现实的实例进行佐证,加深对单元主题的普遍性认知。

  三问:怎样让战争走开?看似不太合学情的问题,却正是《新》、《芦》、《蜡》三篇文章的要旨:用正义的力量战斗,用人民的力量抗争。《新》是正义力量胜利的宣言,正义之师冲破敌阵,战战告捷;《芦》、《蜡》则是人民力量的代言,“老头子”、“老妇人”等普通民众勇敢机智,坚强不屈,是正义之师冲向胜利的强大后盾。捕捉《新》中的关键句,分析《芦》、《蜡》中人物形像,并联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大后方的支援,不难让学生真切地认识、体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深刻意义。

  作家余华说:“作家往往在作品里埋藏最核心的‘心脏’。”阅读,就要轻轻拨开纷芜的文字之草,触摸到作者“砰砰”劲跳的温热胸口,倾听他急切表达的深沉意愿;整合,则是将诸多胸腔里奔突出来的意愿汇集成强大的洪流,冲击、涤荡年轻稚嫩而又渴盼成长的心灵,促使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

  二、知能上的相关点

   有人说语文是最简单的一门学科,它没有相对复杂、系统的知识,只要“多读书”就能培养语感,提升素养。然而,实践证明“多读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会读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就语文能力而言,表达是阅读的主要目的,“会表达”是社会需求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那么,“会阅读”、“会表达”一定关涉必要的.知识与技能,零落地学习这些知识和技能有点乏味且难以应用,如果借助文本将其整合为知识和技能体系,并学用结合,则可以彰显语文学习的规律性与趣味性。

  比如,以上五篇文章都属记叙文体。记叙文一般都含有记叙六要素,且按内容可分为记人的、叙事的、写景状物的。记人作品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叙事作品主要通过描述事件起因、发展和结果体现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写景状物作品则通过描绘景物特征表情达意。另有叙述人称的特点及其效果,叙述方式的类别及其作用,线索的多样性及其分类,组材、选材及剪裁的特点等等,厘清这些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可以使学生探寻到记叙作品创作的奥秘,提高其学习记叙文的积极性,还可以促使其对记叙文有一个整体而系统的认知,如果辅以仿写,则知识和技能并举,学而致用。

  按奥苏伯尔的观点,“智”是由学生的认知结构构成的,智育的目标就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在纵向上自上而下逐渐分化,在横向上融会贯通。语文教学,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知识整合,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审美上的类比点

   整合,必须基于一定的相同点,所谓“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同类聚合,透而彻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两种不同的事物同时或继时呈现,比其各自单独呈现收到的学习效果要好,因为两种事物在大脑皮层中可以产生相互诱导作用,在对比中突显各自特点从而加深印象。因此,在求同的基础上寻异,用类比的方法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收到一石数鸟高效学习的效果。

  这一单元虽皆为叙述性作品,但在叙述方式、组材特点、塑造形象、景物描写等写作技巧上各有特色,通过类比同中求异,既能够充实学生有关记叙文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及审美趣味。比如,将《芦》《蜡》《亲》塑造人物形像的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描写与行为描写在形像塑造上的特点及不同作用,切实体会特定情境下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为让学生感受人物形像所传达出来的艺术魅力,这里还可以进行追问:为什么《芦》塑造老头子的形像着重语言描写,而《蜡》塑造老妇人的形像重在行为描写?指导学生反复品读的同时,促使其领悟文学创作的匠心所在。之后,读写结合,指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人物,并从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进行摹写,掌握塑造人物形像技巧,形成迁移能力,并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生活志趣。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重要的整合之法。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思想和思维的基础,人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晓声”、“识器”等规律性认识是比较性整合“千曲”、“千剑”的结果。

  当然,整合还可以跨出单元,跨出册次,跨出必修与选修界线,.只要符合学情并基于课程标准,找到合理的整合点,就可以大胆地将课程资源勾联、增补、删减,以点带面,由面而体,多维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知、能、情、意、法。

  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语文教学不仅有路且路路互通,整合就是一台高效铺路机,整合点则是多维立交桥。只要在立交桥处用心构思,使语文教学拥有坚固的支点,就能四两拨千斤,将语文教学效益的“地球”撬起来。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需要寻找一个支点》】相关文章:

1.寻找你我的支点作文

2.难在寻找那个支点人生感悟故事

3.寻找教育的新支点读后感

4.语文论文:好习惯是学好语文的支点

5.平衡需要支点高一作文

6.给自己一个心理支点作文350字

7.给自己一个心理支点作文400字

8.给自己一个心理支点400字作文

上一篇:文言文字词积累的总结下一篇: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状况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