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抱鼓石的精神世界论文
山西中部榆次老城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迄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建筑风格独具特色,集城墙、县衙、庭院、商铺民居等人文景观和山、水、林、泉等自然特色为一体,融晋商文化、黄河文明、民族融合于一炉。同时晋中古朴的民俗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赋予老城灵气与生机。
榆次老城占地100 多万平方米,古建筑群和园林建筑占总面积的60%。城内有文庙、隍庙、县衙、凤鸣书院、南北大街、市楼、大乘寺、清虚阁、西花园、思凤楼等历史古迹和人文景观。建筑斗栱交错、重檐飞翘组成了庙、市、街、景合一的明清北方风格的宏伟景观。
一、抱鼓石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多样,但大多以木架结构体系建造,在木料不能耐久的情况之下,工匠们为保证建筑楼柱的稳固,同时要承受门扇的重量,而且还起到防止轴承受潮腐朽作用,而设计了作为房屋立柱的基础的抱鼓石。抱鼓石在实现建筑结构价值的同时,还起到了有效的装饰功能。
在封建王朝时期,抱鼓石处于森严的等级区分状态下。皇族、官府门前的抱鼓石通常为狮子的形态,武官门前按照级别使用狮子抱鼓石或兽头抱鼓石,文官按照等级使用有狮子的箱形抱鼓石或无雕塑的箱型抱鼓石,富豪则用石制抱鼓石,普通民宅则只能用木质方门土墩或门枕石来代替了。
抱鼓石俗称门墩,是摆放在四合院大门门楼两端的枕石,其形状与圆鼓相类似而得名,是两块雕琢过的石材构件。抱鼓石还有着多种多样的称谓如石鼓、门墩、石凳等。抱鼓石一般位于宅门入口,由鼓身和须弥座组成。
二、抱鼓石的作用
抱鼓石除了作为门庭装饰之外,还是重要的建筑有机构件。抱鼓石支撑着两扇门板,使得门板与门扉可以稳定运转,有着稳定门板、轴的重要功能,同时是门槛安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能够防止门板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而产生晃动,是门框稳定性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具有联结门槛的功用。同时还起到防潮湿防水的作用和承托平衡门板的重要功用。抱鼓石是晋商传统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失的部分,也是显贵们拥有社会、经济、政治等级地位的标志。抱鼓石集中体现了封建王朝的礼制文化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在封建门第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达官显贵们把抱鼓石演变成为了权力和富贵门第的象征。
抱鼓石的分类,一般可分为“螺蚌抱鼓石”“如意抱鼓石”,还有称夹杆石。抱鼓石材料一般有石制、木制两种。木料易变形不能经久,而作为抱鼓石重要的功能,稳固门板就要起到防止轴承潮湿腐朽的目的,经历岁月的洗礼,现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就是石制抱鼓石了。
三、榆次老城抱鼓石的艺术特征
抱鼓石是榆次老建筑中石雕和造型艺术的精华所在,古朴典雅,精致美观,集中表现了其特有的装饰风格与雕刻工艺。总体造型是下简上繁,底座多以植物和简单的装饰纹样雕刻,沉稳大方,而鼓面题材多样,精雕细刻,图案细腻活泼,形态优美。现存榆次老城的抱鼓石大体上包括“螺蚌抱鼓石”与“如意抱鼓石”。
螺蚌式抱鼓石分为两部分,下部为基座,上部为抱鼓石。造型整体对称,抱鼓石的起势呈现出突兀向外的状态,犹如背负着外壳的螺的外形,故此得名为“螺蚌抱鼓石”。抱鼓石高103.6 厘米,是螺蚌式抱鼓石的代表,鼓面和底座无过多雕刻,整体造型删繁就简,流畅的外轮廓线条,构图饱满大方,沉稳厚重。
另一抱鼓石高为112 厘米,鼓面螺纹深刻,线条清晰有力,有着严谨的数理比例差,易产生安定、庄重的效果。承托件上雕着精美的兰花,而对称式的构图使兰花的形象不显呆板,花朵或含或放,枝条蜿蜒遒劲,给人雅致之感,兰花寓意长寿,体现了主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心境。底座的花和叶都被雕刻成正面形式,但都不显得呆板。叶片柔美,似随风而动。整个画面除主体外没有其他饰物,空白的位置雕刻出凹凸不平之感,看上去像强烈的阳光照射在花束上。
如意抱鼓石分三段:下部雕建花座,中间如意式承托件,也有中间为由横放的仿椎鼓两只结合下部方形锦巾而形成如意形状。竖立的圆鼓构成如意抱鼓石的上部,这类抱鼓石的顶部通常雕有卧狮。“如意抱鼓石”造型上体现出对称的`美感,整体造型浑然天成,也有依柱式抱鼓石是用仿锥鼓一只与方形锦巾组成半如意形。如意式抱鼓石的雕刻题材多样,更具有观赏性。抱鼓石高约78 厘米,鼓面上的神兽栩栩如生,圆眼、两耳直竖、嘴巴微张,神兽的头转向后方,头微微向下,尾朝上卷起,作吐水激浪状,腿部粗劲,肌肉发达,神态严肃,身体强健有力,身上鳞片排列整齐,雕刻细致。底座雕刻芙蓉花,芙蓉花又名木芙蓉、拒霜花、木莲,属锦葵科。花形大而美丽,生于枝梢,单瓣或重瓣。因其与“富荣”谐音而成为传统吉祥纹样。整个抱鼓石构图清晰饱满,疏密得当。
另一抱鼓石高约82 厘米,抱鼓石承托件为石狮,头部微侧,脑门凸显,耳朵卷曲,牙齿平整。石狮造型可爱,神态悠闲,呈蹲坐式。造型特点在夸张狮子头部同时,缩小了狮子的身躯和四肢,狮子少了威严之势,倒像是被驯服的宠物模样。底座正面雕刻莲花和童子,莲是盘根植物,其枝叶繁荣茂盛。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形象雅洁,常以之喻君子,因而成为受世人喜爱的吉祥纹样。莲花在榆次老城抱鼓石中是以谐晋“连”字而出现的与童子鲤鱼合称“连年有余”,有连生贵子,世代绵延之意。底座侧面分为两个部分,一侧雕刻出马奔跑的姿势,后蹄着地,前蹄抬起,马身体健壮,鬃毛刻画流畅,椭圆身直立,眼睛突起,嘴微张,马尾蓬松垂于身体左侧。另一侧山羊前蹄抬起,后蹄着地,尖上有长角,两耳侧立,眼睛为杏仁状,胡须较长,尾短小向上翘,雕刻手法熟练,构图完整,线条生动准确。
四、榆次老城抱鼓石装饰纹样
榆次老城抱鼓石上装饰纹样种类丰富,从龙凤到各种飞禽走兽,从日月星辰到山间万物,从神话故事到历史传说,可谓包罗万象。通常鼓多螺旋纹,其下有浅浮雕的花草,吉祥图案。底座浮雕动植物的造型,鼓镜云头素线,蟠龙或鸟兽花卉浮雕图案。鼓墙是绶带,瑞兽等,形状古朴,雕刻有荷花图案,荷叶、荷花、莲蓬。榆次老城抱鼓石上植物纹样多以莲花为主,看上去古朴稚致,莲花花瓣层层叠叠,给人一种丰富的层次感,花瓣纹路清晰,茎呈“S”状,充分表现了荷花的婀娜多姿,加上莲蓬状的花蒂和荷叶形的底,使整体造型显得隽秀典雅。石鼓上的玉兰花,花多叶盛,构图饱满,欲开的花朵含苞待放,玉兰花又名望春花,为木本植物,它洁白如玉形,如荷花,幽香似兰,硕美名贵,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石鼓浮雕的牡丹花好似盛开在阳光之下,欣欣向荣,象征富贵吉祥。
在雕刻动物具体形象的处理上进行了简化、提炼、夸张。老城抱鼓石中有几处龙纹的装饰鼓面,都是以阴线刻而成,造型基本相同,图案具有浓厚的装饰性色彩,纹饰保留了龙头的基本式样,以少量的云纹点缀在龙的身体周围,似在云中穿行,龙尾被装饰成鱼尾形,龙角紧贴背部,耳朵扣在头上,眼大,元宝鼻,嘴巴微张,无腿。同时,石鼓上的仙鹤雕刻手法精湛,朴素纯洁,体态飘逸,双腿修长,栩栩如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中间承托件为如意状,有心想事成美好寓意。有的鼓面雕刻着五只蝙蝠围绕着圆形的“寿”字,是福寿万代图。“蝠”与“福”谐音相同,是福自天中的含义。在榆次抱鼓石的石鼓上,石狮雕塑也是重要的题材之一,石狮姿态各异,动物造型写实,雕刻精美细腻,技艺纯熟。
榆次老城抱鼓石中的“四逸图”,表现的是渔樵耕读的平常生活,象征做事勤恳专一,各司其职,采用了浅浮雕组合雕的形式雕刻而成,画面二分之一处刻有一渔夫屈膝坐在石头上,人物刻画细节传神,两眼微睁,头稍稍低下,看着水面的动静,手拿鱼竿正在垂钓,可谓是闲情逸致,身旁有一竹篓,钓竿没入流水中,河水平静,渔夫耐心等待。远远有座山,山上长着葱郁的柳树,枝繁叶茂,枝叶一直延续到山的顶端。另一组抱鼓石上,画面刻有一个樵夫挑着扁担,还刻有太阳被飘带似的云遮住,取“锄禾日当午”之意。
抱鼓石可谓是封建王朝礼制规定下建筑等级的重要象征,同时标志着“非富即贵”。而今抱鼓石脱离了既定主人所处的社会基础,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载体,榆次老城抱鼓石以其纹样的精妙、寓意的隽永,达到装饰和美化的效果,给人一种奇特的视觉美感。老城抱鼓石以物质功能的角度来看,并没有脱离其实用性,但以艺术表现上来说,精美的抱鼓石已超出物质功能本身,成为精神的载体,使冰冷的石头有了生命。
【论抱鼓石的精神世界论文】相关文章:
1.论李白的精神世界
3.李白的精神世界
5.苏轼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