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选择论文

2020-07-04实用文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选择论文

  国家财政支农政策资金主要指政府各级对农业、农村、农民资金上的直接投入或用于支援发展农业生产和财政支出过程中对涉农部门的资金投入。其中,用于支援农村发展生产的资金包括:小型农田水利与水土保持、农村畜禽与草场保护、农村水产养殖、农村林木保护与造林等方面的补助,用来全方位支持农村发展生产。另外,还有欠发达农村地区支援费、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研究经费、社会福利扶贫救济费、政策性补贴费等方方面面的支出,是国家财政支持“三农”的主要手段。

  一、中国现行财政支农资金基本情况

  1.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现状:以中央、省级投入为主,市县乡投入为辅,由中央统一下放支农政策,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承担支农责任,有关财政部门负责核拨支农资金,涉农部门对支农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事权责任由各级进行分担。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支农政策内容主要包含: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救济费等。自1980年起,往后长达二十多年内,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一直属于我国政府支农政策的重点,居于首位并达到了68.28%,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财政支农政策投入不均衡,在这种长期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对今后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型管理模式、改革财政支农政策、改变财政支出方向等新形势下的支农举措其实都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2.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1)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新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又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较为持久,政府往往将资金投入的重点集中在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忽略了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和农村发展具有的直接影响,形成基层受到的优惠政策较少、农民没有切实受惠的局面。此外,农业科技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因素,但如今的政策在这方面的投入量仍然不足,所以还需要关注农业科技和研究方面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

  (2)重拨轻管,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当前,由于支农项目繁杂难管,许多项目交给了当地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负责,但因为许多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未明确,往往导致在项目建设中,只重视资金投入,轻视管理活动和逃避责任等现象的发生,致使许多拨付款的使用效率不高,甚至还会出现重复投资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

  (3)财政资金支农下达拨付滞后。由于我国政府层级和涉农管理部门较多,财政支农有关资金拨付和下达的程序较为繁琐。所以在程序多、权责模糊的情况下,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很难形成合力,投资政策运行过程中的损耗较大。除资金传输以外,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监督都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项目的执行也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层层审核,这样既降低了财政支农效率错过了最佳时间,又增加了运行成本。所以在这样低效的工作模式下,容易造成资金拨付延迟或滞留,使得许多资金没能够及时发挥它应有的最大效果。

  (4)资金发放公开透明度不高,农业投资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由于资金拨付的顺序是由上向下,发放公开透明度不高,规范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支农资金追踪监管反馈差和支农项目的审批、检查、验收权掌握在主要相关部门手中等原因的影响,使得农民群众很难进行民主监督,所以涉农专项补助资金被随意侵占、挪用、截留、滞留等情况难以避免,导致涉农专项资金流失严重。

  二、中国现代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1.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

  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中,效率集中体现了所有涉农项目的发展,同时也决定了国家政策的实施与落实效果。所以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对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归纳与整合,将资金的投放集中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并在调整农业专项资金中,本着事权与财权一致的原则,适当的划分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职权范围,这样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益。

  2.优化支农财政资金支出结构,推进支农财政资金整合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主要是指将分散建设转为集中建设,目的在于通过资金的整合,形成合力、发挥优势互补、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同样是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改革之一,在中国一些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资金和技术尤为匮乏,这些地区的资金结构优化和整合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除了直接补贴和救济、扶贫、救灾的支农资金之外其余的都需要进行整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还要以使用效益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并同时需要考虑一些综合性的因素,如资金投入的总特点和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等,才能减少资金运行过程中“耗损”,从而不断地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向进行规范,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3.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建立长期有效监管机制

  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权与考核验收权要明确地区分开来,从而避免出现既担任“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象,导致项目建设出现混乱的情况发生。在项目建设完成后,政府应尽可能地将财政资金在集中结算后,通过支付系统拨付的方式,直接到达货物、工程、劳务供应商的手中或兑现到农民个人,而不是人为的动用财政支农资金直接付给项目建设单位。通过资金管理具体化实现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的严格把关,努力做到支农资金的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利用长期有效监督手段可以避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原因在于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等现象出现大多是现行监管机制存在漏洞,所以要强化资金管理,加强长期规范监管,研究制定5-10年不变的`全国财政支农总体框架,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务求取得实效。例如:在基层,凡是惠及农村、农民支农的专项资金,一律应公示在村务公开栏中,有关负责部门不仅要开展经常性自查活动和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部门的审计和监督,还要逐步在网络上扩大公开政府在支农资金使用、配置方面的明细内容,供农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工作,以此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基层财政支农队伍。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1.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支农资金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应该在任何涉农资金管理活动中建立,从明确资金管理行政部门和主管项目部门各自职责,理清、完善双方的约束、稽查机制,到规范拨款程序,并将每一项目的责任和权利落实到个人。不仅如此,主管项目的各个部门还要对项目的审查和验收已完工的项目实行公示制度。如若存在违纪行为,直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只有这样,坚持建与管并重,才能确保信得过,靠得住,工程建得成,建得好。

  2.资金使用机制创新:实行投入方式多样化

  同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业务、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出现迟、规模小、发展慢。为加强规划引导,创新资金使用机制,政府可采用民办公助、投资参股、以奖代补、政府贴息、先建后补等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投入方式,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并大力支持农业部门改革创新和提升涉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弥补农村政策性金融投入与风险补偿机制的“缺位”现象,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和导向功能。管理机制和涉农资金使用机制的创新要本着上级扶持政策不改变和项目单位资金管理权限、资金安排渠道、资金监督方式不变的基本原则,并时刻以效益为上。相信通过大胆地创新,合理地改革就能够为财政支农政策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加强和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工作,关系到我国农村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与我国的根本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如今的支农工作亟需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推进资金整合,夯实管理基础,强化政府自身建设,创新支农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方式来切实发挥正符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用,并不断朝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幸福生活家园的大方向迈进。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选择论文】相关文章:

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选择论文

2.高校管理模式论文

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与选择因素论文

4.选择需果断论文

5.生产运营管理模式论文

6.电力工程管理模式论文

7.工程管理模式的论文

8.关于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论文

上一篇:探究财政对困难学生帮助的建议论文下一篇:新时期房地产工程管理有效途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