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筑行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

2020-07-04实用文

有关低碳建筑行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

  摘要: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如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爆发大规模的经济问题。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栖牲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恶果,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主要针对世界各地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等重要问题提出,阐述了生态城市和低碳建筑之间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同时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生态城市;低碳建筑行业管理;激励机制

  引言

  一个城市最基本的设施就是建筑,也就是说城市是由建筑组成,但是我们发现在建筑行业中建筑使城市需要排放大量的碳,这就违背了城市建设的宗旨。由于我们对减少煤炭排放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就需要建筑行业研究发展低碳建筑,来迎合发展的大方向。与此同时由于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影响强烈,想要建设生态城市就必须要从建设低碳建筑开始。利用生态城市的理念来指导低碳建筑的创新发展,利用低碳建筑的创新发展来推动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

  1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重要意义

  建筑是城市发展中最为常见的主体,其发展与使用会消耗大量的能源与资源,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用于建筑建设的资源消耗中,用水量占到了总额的16%,木材与石料的使用量也分别达到了25%和40%,而用于保证建筑正常运行的能源消耗量占到了总能源的45%以上,在所有产生的污染当中,与建筑有关的高达34%。就我国情况而言,现有的建筑面积已经超过了340亿m2,并且还在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这一过程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土地,还要耗费大量的能源,产生大量的污染。其中用水量占到城市用水量的20%左右,水泥、钢材等材料的占用量也要达到25%以上,与此同时,其产生的各种污染与产生的'建筑垃圾分别占到各自总量的30%以上。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不难发现,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2低碳建筑的管理方法

  2.1从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实现低碳发展

  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一般要包含规划、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五个大的阶段,要提高低碳建筑的建设效果,就不能仅从一个阶段进行分析和处理,需要对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进行综合考虑,充分融入低碳环保和生态城市的要求,更好地实现目标。进行低碳建筑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应从建筑的策划阶段就开始进行考虑,如何把低碳、生态的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建设与使用中去,例如选择一个合适的施工地点,而设计阶段主要考虑如何更多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最大化地使用低碳环保材料,在建筑的施工环节,应该加强技术创新,积极地应用先进的低碳技术,优选施工方案的同时保证施工质量与进度,在环保的前提下减少工程返工的数量,从而增加建筑的使用寿命,至于到了建筑的拆除环节,就需要对原有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满足低碳要求,尽量回收使用旧材料,这就要求对材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类,避免产生过多的建筑垃圾,破坏环境,整合后的资源还可以进行再生性利用,最大程度地保证低碳要求。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可以看出,每个环节都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操作,融入低碳、生态要求,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还需要有政府的监督和引导,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

  2.2从物质构成的角度降低建筑的碳排放

  由于建筑都是由各种材料与设备组合而成的,所以在进行低碳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其构成角度入手,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低碳材料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通过对建筑中使用材料的分析,发现铝合金材料最符合低碳要求,其次就是塑料、钢材、玻璃,而建筑中使用数量最大的水泥和混凝土,其低碳效果最差。所以在今后的建筑结构中,应大力推广铝合金材料的结构,减小水泥的使用量,这样可以提高废旧材料的利用效率。在建筑的预算阶段,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可能地精确计算各种材料的使用量,以便产生不必要的材料浪费,而在建筑的过程中,还应利用好各种材料的不同性能,做到物尽其用,避免大材小用、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在运输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先进的搬运设备,细化搬运过程,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能就地取材的材料尽量不在其他地方运输,设备的选择方面,要选择与建筑工程相适应的合理设备,功率、型号满足施工要求即可,不应盲目选择大功率设备,产生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3低碳建筑的管理体系

  3.1基于协同理论的生态城市与低碳建筑的互利共生体

  低碳建筑在某些发展模式上具有生态城市细胞的特征,但是不能保证低碳技术就是推动生态城市未来发展的全部动力。所以,为了实现低碳建筑和生态城市这一互利共生体的共同发展,作为一元结构的低碳建筑和多元体系的生态城市,借助协同理论中的参量因素,要使双方由以各自利益行为为主导,转向以互利共生行为为主导。基于协同理论的互利共同体,低碳建筑的发展就必然要纳入到生态城市建设的角度综合考虑。其发展的战略特性有两个。第一,综合性。生态城市是一个多元的系统,包括城市交通、市政工程、建筑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建筑是作为一元的体系从节能减排的角度优化城市系统。因此,在战略制定上,要综合低碳建筑和生态城市的互利共生因素,使两者形成一种互动机制。第二,区域性。各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以及风土人情差异很大,造成了其功能和性质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其发展战略的差异。

  3.2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的架构

  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管理体系,是指针对低碳建筑和生态城市这一互利共生体的管理体系,由管理对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方法构成的三维管理体系。其设置是以政府为管理主体,以企业、居民以及共生体本身作为管理对象,并根据不同的管理对象赋予秉承生态、低碳的互利共生理念为指导的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构建了以理念引导、以共生体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核心、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共生体管理体系。

  (1)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管理对象。低碳建筑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其特殊性决定了其必有政府和市场的双向引导才能健康发展。而在整个管理体系运行中,市场对应的主体是企业,因此,政府和企业都是其中的管理对象。

  (2)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管理目标。体系的目标是生态理念引导低碳建筑发展,在生态与低碳中寻找共生因素,双向推动低碳建筑的全面发展,因此,低碳和生态协同共生是要实现的最基本的目标。

  (3)互利共生管理体系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根据协同理论相关原理,作为一元结构的低碳建筑与多元结构的生态城市形成一种协同共生体系,其通过序变量和控制变量对整个生态系统起作用,形成以互利共生体序变量自行引导、以政府为主导的激励机制的管理方法。

  4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发展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就是指,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基于生态城市理念的低碳建筑发展激励机制,是指在生态城市理念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和驱使参与各方采取有利于推进低碳建筑发展的行为机制,本文中的激励机制设计主要包括宣传教育、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政府应通过制定政策,补贴那些主动建设低碳建筑的经济主体,以调动他们推进低碳建筑发展的积极性。政府是补贴机制中的职能主体,依靠其强制力保证补贴机制的顺利实施,可分为中央政府补贴主体和地方政府补贴主体,企业和居民是补贴机制中的经济主体。根据低碳建筑的评价等级和碳排放量,分别制定补贴制度,使其量化。此外,还可以引进民间资本。

  参考文献

  [1]陈通,姚德利.低碳建筑管理体系及激励机制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7-19+42.

  [2]刘志强,郭彩云.低碳经济下发展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04:143-145.

【有关低碳建筑行业管理激励机制研究的论文】相关文章:

1.有关复议渠道研究的论文

2.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研究的论文

3.有关低碳环保的小论文

4.有关低碳环保的论文

5.低碳节能建筑设计的论文

6.有关LED论文低碳论文推荐

7.有关建筑节能的论文

8.有关建筑节能论文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考试《审计》多项选择习题下一篇:中国加入世贸后的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