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学方式与广西民歌传统继承耦合论文

2020-07-04实用文

现代教学方式与广西民歌传统继承耦合论文

  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及其传统传承的方式

  1.广西壮族民歌的特点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除了娱乐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还具有教育与传承、人生礼仪、祭祀与驱邪、交际等功用。③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及其周边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其中以民间歌曲尤丰。壮族民歌以男女对唱为主,亦有独唱、合唱、同声二重唱等演唱形式。所唱内容,情爱方面占绝大部分,包括生产劳动、道德礼俗、历史传说、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时事政策诸多方面的内容题材。演唱场合主要在传统节日、喜庆筵席、劳作之余、赶路当时、醮会祭典、民歌比赛等,各演唱场合功用大同小异,以娱乐、交际为主,兼有传播知识、教化民众、消除疲劳等作用。

  2.广西壮族民歌的传统传承方式壮族民歌渊源流长,内容丰富,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主要是通过本族人代代口耳相传,即口碑传承;其次依靠民间手抄歌本记载。现今,学校音乐教育也被纳入其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1)口碑相承。大致通过家族传承、社会传承和师徒传承三大途径来实现。①家族传承,传者为祖、父辈,承者为子孙。从子孙牙牙学语伊始,祖父辈便有意无意地教他们习唱本地民歌;此外,又利用嬉戏、歌圩等各种机会刻意给予点拨,尽可能将编唱技巧及各类题材内容传授给子孙。②社会传承,其传承主体和客体均为同一群体。在各类喜庆宴请、劳动歇息间隙、各级民歌比赛以及许多传统节日(诸如歌圩、庙会)等对歌场合,歌手们常竞相盘歌酬唱,尽情展示自身歌才。无形中每个歌手都身兼二角——既是民歌的传播者,又是民歌的传承者。③师徒传承。为进一步提高歌艺,部分求知欲强的年轻歌手主动投师技艺高超的歌师门下学艺;出师的徒弟不久成了师傅,又将自己的歌艺传给下一代徒弟。如此代代相袭,构成了特有的师徒传承系统。(2)歌本记载。属于辅助性传承方式。壮族没有文字,歌本记载采用他族文字,只能小部分歌师(歌手)使用。⑤(3)学校音乐教育传承。主要指普通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本文主要探讨后两者,即纳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的民歌传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壮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其民歌却一步步走向衰退。原有的歌师(歌手)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已不再愿意习唱民歌。为了让壮族民歌继续传承下去,将其纳入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并进行学科建设,已呈现出不可逆转的态势。此种传承方式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对壮族民歌的传承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壮族民歌所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意义上的壮族民歌正逐步走向衰亡。壮族民歌只有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或民间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才能获得新生。由此可见,学校音乐教育将逐步成为壮族民歌传承的主要途径。

  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壮族民歌传承的探索

  1.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壮族民歌传承的可行性如前所述,工作坊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参与性、互动性及形式灵活等特点。壮族民歌多在传统节日、喜庆筵席、劳作之余、赶路当时、醮会祭典、民歌比赛等场景中,以男女对唱(主要形式)、独唱、合唱、同声二重唱等演唱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壮族民歌亦强调参与性、互动性,且形式灵活。“‘音乐’是存在于许多不同音乐实践或音乐中的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如是说。⑥相同的特质,使运用工作坊模式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进行壮族民歌传承成为可能。壮族有1500多万人,广西占了95%。特有的'民族环境,培养了一批活跃于高校的壮族民歌研究、演唱与教学的专家学者,人数虽然不多,却已为壮族民歌在高校传承奠定了基础。特有的民族环境,也必将使广西高等艺术院校招收的壮族生源占有一定比例。师资与生源条件的满足,使运用工作坊模式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进行壮族民歌传承具有了可行性。

  2.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壮族民歌传承的优势壮族民歌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或民间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传承,不是新事物。无论是中央抑或地方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近30年来甚至更早一直在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内蒙古、新疆、云南的高等艺术学院已经找到一条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传承方式。壮族民歌在政府的干预下,通过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南宁国际民歌节、地方民歌品牌的打造等方式也有较大发展。但是,在高校的传承方面却见效甚微。因此,在艺术高校选择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进行壮族民歌传承,成为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经过理论研究与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实践,笔者认为,与目前民歌教学相比,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壮族民歌传承具有其独特的优势。(1)从特质来看——强强联手。工作坊的参与性、互动性满足了壮族民歌表演与传承方式的需要。(2)从对话模式来看——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师生对话模式转为师生、生生围绕实践的多元模式。(3)从教学成效来看——知识结构更合理。不仅获得演唱的技能技巧,了解并参与更多的演唱形式,更获得相关的风俗民情知识,全方位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4)从知识获取渠道来看——跳出书本与教师传授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参与者们的积极互动,书本知识、教师知识与经验、参与者们的知识与经验、现代辅助教学设备,通过具体的实践,衍生出多元化的知识获取渠道,教师、学生各取所需。(5)从能力获取来看——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的演唱人才。通过多样化的教与学的形式,学生的表演能力、组织能力、演讲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了全面提升。

  3.运用工作坊进行壮族民歌传承的操作方式工作坊教学模式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可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1)个别课与声乐个别课相同,即教师与学生一对一进行教学,学生获取专业技能知识(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2)小组课理论教学模式:同一地区的壮族学生编为一个组,由一人或多人从多方面围绕同一主题,使用课件进行演讲,其他学生即兴参与,并展开讨论。可在个别课之前开展,目的在于使学生对该地区的相关音乐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进学生较好地把握民歌的演唱风格、形式并较深入地领会民歌所表达的情绪情感。在此模式中还可锻炼学生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能力(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实践教学模式:同一地区的壮族学生编为一个组,围绕同一题材,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进行展示。可在个别课之后开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民歌的演唱风格和形式(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3)集体课专题教学模式:若干个小组同时参与,每个小组综合展示小组课的学习成果,含当地相关音乐文化及各种表演形式。某一小组展示时,其他小组参与学习、讨论。目的有二,其一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其二吸收其他小组的知识经验(教学模式如图5所示)。赛歌教学模式:若干个小组同时参与,进行对歌、赛歌,目的在于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教学模式如图6所示)。专家教学模式:聘请国内外专家及各地壮族民歌歌师走进课堂,所有小组成员参与,即兴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模式如图7所示)。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所有小组走出教室,走向各级各类舞台展示所学民歌,传播壮族音乐文化,并接受来自社会的多元评价。此模式操作得当将会培养一批壮族民歌的观众甚至未来的传承人(教学模式如图8所示)。图8社会实践教学模式(4)田野采风田野采风模式:所有学生到壮族民歌的发源地采风,实地体验、感受壮族民歌赖以生存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调查当地民歌的传承情况;运用摄影摄像器材采集当地民歌。采风结束后,撰写总结,整理采集的民歌,学习其优秀、经典曲目,并进行展示。展示的操作方法可参考集体课专题模式。也可以晚会的形式出现,其要求更高。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以上所设计的方式仅仅是笔者的拙见,还有多种可能,有待继续探索。

  结语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空间载体,是各种意识形态、大众媒体、各种科技和社会群体——包括教师和大学生这种稳定和非稳定的“移民”群体的汇聚之地,有着多元文化共生杂交的特征,各种音乐文化活跃在这一公共空间,同样成为音乐生活的中心之一。地方高校具有丰富的区域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氛围,而生源又大部分来自本地区或周边地区,学生对当地的民间音乐文化相对熟悉,易于理解和接受,在地方高校音乐院系中培养本土民歌歌师,不仅可以促进地方音乐的传承,同时为高校的教学研究带来极为丰富的一手资料。壮族民歌要真正实现在高等艺术院校传承,仍需要进一步的保障条件,如创设壮族民歌课程,完善少数民族音乐学科建设,便于学生构建更全面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招收壮族生源,如在某一壮族聚居地同时招收8—10人,且总生源数达到一定的量;引进相关师资,保证壮族民歌教学的顺利进行;建立壮族民歌资源库,便于教学与传播;教育部门及学校给予经费上的保证,等等。运用工作坊教学模式进行壮族民歌传承是现代教学模式与壮族民歌传统传承的耦合,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磁场”,最终使学生受益,并促进壮族民歌的传承发展。壮族民歌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是广西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现代教学方式与广西民歌传统继承耦合论文】相关文章:

1.传统元素是现代设计的根基论文

2.议论文:兼传统,容现代

3.2017广西民歌节放假通知

4.继承节约的好传统

5.以上海商城为例谈传统空间的当代继承论文

6.现代设计与我国传统工艺论文

7.传统文学在现代的意义论文

8.现代设计传统工艺思想研究论文

上一篇:《现代音乐和电影》教学设计下一篇:生活需要耐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