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2020-07-26实用文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名篇读后感篇一:《陶行知名篇精选》读后感

  以前只知道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他关于他的事情我并不了解。新教师培训第一天,是请南京行知小学的校长来做的讲座,讲座的题目就是“并肩走在行知路上”。通过那次讲座,对陶行知有了初步的了解,借助于寒假的时间,静下心来,细细阅读《陶行知名篇精选》,第一次真正走进陶行知,了解了他的教育思想。当我自己去领会他的思想和行动时,才知道他是多么有思想的一个人,在八九十年前就看透了很多教育的本质,看透了教育应该做的是什么。

  陶行知的很多教育思想就旨在介绍一些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比如新教育、重视乡村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这些理论到现在看起来还是那么有用。

  在“新教育”一文中,他对新教育的解释如下:一是要自新。他说我们中国的教育,倘若忽而学日本,忽而学德国,忽而学法国、美国,那是终究是无所适从。的确,我们中国办教育要从我们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对于外国教育好的方面我们可以吸取经验,但不是照搬照抄。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也一样,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二要常新,及日日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我们的国家才能常新。三是全新,包括形式和精神方面。教育要做到内外一致,教育学生不仅使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他们为人处事,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在“教学合一”中,陶行知提出了三个观点: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必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第一第二点指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自己找出来,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转换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由此可以看出,陶行知的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教学理论仍然是一致的,是适用的。第三个观点概括起来就是先生

  必须一面教一面学。曾经有人用“一桶水”“长流水”比喻教师的知识积累,这应该还是(转载于: 博 文 学 习 网:名篇读后感)远远不够的,“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教师应该将研究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而不仅仅是对照参考书或教案夸夸其谈,既要研究教材,也要研究学生,只有做到教学相长,经常研究学问,不断寻求新理,丰富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多得些益处。真正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才能逐步成为合格的,受学生尊重和爱戴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的种种教育教学思想都富有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探究,汲取经验。

  名篇读后感篇二:《陶行知名篇》读后感

  最近,我细致地翻阅了教育名著——《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陶行知名篇精选》汇集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 “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老的“生活即教育”以及“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每一篇文章看后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的“生活教育”、“教学相长”、“创新教育”等理论,这些理论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正是现在我们新课改中所提倡并遵循的一些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对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一句名言道出了其中的实质“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作为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他们。“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出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个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在教育教学中,我努力将陶先生的教育精髓运用到课堂中,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了,讨论质疑的时间更多了,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更多了。我努力注意把每一个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上,不但提高了孩子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而且常常品尝到教学带来的快乐,也从中收获着一个个成功和惊喜。我经常在课后反思:这节课学生除了学习新知识外,还学会了哪些方法,提高了哪些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希望给学生“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不知现在是不是成为了陶公所说的第三种先生——好的先生,教学生学的先生,但我有了努力的方向,有了追求的目标。

  名篇读后感篇三: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

  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自己一生对教育的感悟,我虔诚的聆听着,或有恍悟,或有懵懂,或有担忧,或有希望。。。。。。

  没错,这位老人便是陶行知先生。不幸的是,他所追求的'思想正在中国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但似乎大家是喜欢他的教育的,各大网站,各个刊物,不正在推崇着他的教育文章吗?真的感到很可惜,先生的文章,先生的教育,不能被教育机构践行落实,却只能为戴着教育的帽子而奴隶着先生的教育的论文发表者了。

  最近,我们学院举办的“科学学习,健康生活月”也与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康健的生活就是康健的教育,是不康健的生活就是不康健的教育;是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是不科学的生活,就是不科学的教育。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虽然活动的初衷并不是由于先生的思想引起的,但这至少证明了先生的思想是创新的。” 为什么这句话在现在听来却是如此讽刺?教师是如何教真或真教的?而学生又是如何学真或真学的?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有的教师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教学行为严重背离素质教育理念;一些公开课、示范课成了虚假的表演,有的教师上课象个电视节目主持人,过分追求技巧,为形式而形式,脱离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表面看似热闹非凡,但一笑之后,学生收效甚微 。

  再者,现在有的孩子进入学校学习就如同站在舞台上表演一般,将自己装扮的无比完美。为了迎合老师的口味,写一些矫揉造作的文章,肆意挤出不属于自己的情感。荆棘鸟的声音甚是美妙,但一直叫不停,难免让人厌烦,显得聒噪。能写出华丽的词藻固然最好,但万事求真,空洞的情感又怎能敌得过真情实感能让人读的酣畅淋漓,深入骨髓?现在看来,假大空的教师和学生并不在少数,真,似乎真的是个遥不可及的词。

  如果没有求真的教育培养不出真善美的人,那么,没有创新教材和灵活的教材使用方法的话,便培养不出活的人。

  陶行知在《教学作合一下之教科书》中曾呼吁“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他说我们对书的根本态度应该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

  “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他特别强调了我们对教材的定位应该在其实用性上,也就是说我们所写的教材要贴近生活,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准确地用在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陶行知先生不主张传统的那种纯粹依赖教材、使用教材去教的教学模式——“先生讲解,学生静听,而不引人去做。”陶行知认为:“读书一定要一种课本,并且要从头一本头一课教起,这也是一种成见。”“先生是活的,书本到处有,只要活用他就有办法”。他要求我们要灵活地使用教材,不应该过于呆板,僵硬。他在《创造教育》一文中写到:“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起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应该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者应该把教材当作参考材料,培养创新的意识。对于过去教材的统一化、呆板化的弊端,他还建议应该赋予使用者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

  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那决不是巧合。

  如今,中国正进入现代化的伟大时代,各种压力,各种浮躁,各种现实,都需要正确的教育去缓和。人类之所以需要教育,就因为人类永远都不满现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对现实的超越,教育的使命永远都是那么高尚。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相关文章:

1.《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2.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3.《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4.《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500字

5.《陶行知教育名篇》优秀读后感

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篇

7.《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三篇

8.《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范文

上一篇:陶行知教育读后感下一篇:陶行知文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