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2020-08-01实用文

关于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计

  1.1.1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由进水渠、养蛏池和排水渠组成。由于直接在养蛏池内施用肥料进行培养缢蛏的生物饵料或直接向养蛏池补充豆浆等人工饵料,因而不设专用池塘用于其饵料培养。受到人工施肥等因素限制,需留用较大比例的中央沟、蛏畦间沟,蛏埕面积实际占到养蛏池面积的1/4。

  1.1.2独立供饵式缢蛏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系统由进水渠、生物饵料培养池、养蛏池和排水渠组成,主要可分为生物饵料培养和缢蛏养殖两个功能区。由于不受人工施肥的限制,中央沟和蛏畦间沟的宽度较传统养蛏池小,所建蛏埕的面积达到养蛏池面积的1/3。生物饵料培养池设计水位高于养蛏池。养蛏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按面积1∶2和按数量1∶2配比。生物饵料培养池引入经过筛绢过滤的海水,经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当生物饵料达到较大培养浓度和位于指数生长期时,不安装滤网,直接交替向养蛏池不间断供应饵料,经缢蛏摄食后外排。设计播种密度为传统播种密度除以该系统中养蛏池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比例。

  1.2养殖试验

  1.2.1池塘整修2013年,选择位于福建省福安市溪尾围垦区的1口平均池深1.0m、面积6.0ha的海水池塘(#1池塘),通过分割改造成3口面积各为2.0ha的池塘开展试验。其中2口作为缢蛏生物饵培养池,1口作为养蛏池。池塘底质为泥质,进水以纳潮为主,每月进水时间大于20d;水源附近无生活和工业污染,水温8~32℃,盐度12.6~20.3,pH7.6~8.5,溶氧5mg/L以上。养蛏池通过整埕、耙埕、平畦等工序建好蛏埕。养蛏池畦宽4~5m、长10~20m,畦高于原滩面0.7m左右,各畦间沟宽4~6m、深0.6m。蛏埕面积占养蛏池面积的35%。纳水淹没蛏埕10cm,再用30g/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消毒7d。

  1.2.2生物饵料培养蛏苗播种前5~7d,生物饵料培养池用80目筛绢滤网进水60~80cm培养生物饵料。第1次按碳酸氢铵30g/m3、过磷酸钙15g/m3施肥,以后根据池水水温、藻类生长繁殖及向养蛏池供饵情况,按首次施肥量的1∶4~1∶2比例追肥,一般每3~4d追肥1次。

  1.2.3蛏苗播种播种的蛏苗平均规格4000粒/kg。养蛏池排干池水后,播种蛏苗45.0kg,计180×104粒。按养蛏池和生物饵料培养池的总面积计算,平均播种密度为30×104粒/ha。播种时间为2013年2月10日。

  1.2.4日常管理蛏苗播种后3d,生物饵料培养池向养蛏池排放池水20~40cm以供给饵料。养蛏池排放池水后,即从生物饵料培养池补充饵料。养蛏池根据缢蛏摄食情况每2~4d排放池水1次,每次排水10~30cm。刚放养期间,养蛏池水位控制在20~30cm,随着水温上升,水位控制在30~40cm。每月测定缢蛏体质量。养殖前2个月每次取100粒测定总质量,计算个体质量,以后每次取20粒逐个进行体质量测定。1.2.5试验对照选择试验组周边2口传统缢蛏蓄水养殖的池塘为对照,池塘编号为#2、#3,分记为对照组1和对照组2。分别比较两种养殖模式在缢蛏养殖生长速度、池塘单产与经济效益方面的差异。对照组的`播苗时间、投放苗种来源和规格、日常施追肥与管理,与试验组相同。

  2结果

  2.1养殖单产

  试验组(#1池塘)缢蛏收获时间为2013年6月10—6月27日。对照组1(#2池塘)缢蛏收获时间为2013年6月13—6月25日,对照组2(#3池塘)为2013年7月15—7月28日。试验组共收获缢蛏19360.8kg,按养蛏池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为9680.4kg/ha,分别是对照组1和对照组2的412.11%和402.60%;按养蛏池和生物饵料培养池总面积计算,平均单产为3226.8kg/ha,分别比对照组1和对照组2提高37.37%和34.20%(表1)。

  2.2缢蛏生长情况

  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至2013年6月20日,试验组缢蛏平均规格达到16.13±1.49g/粒,比对照组1、2分别提高3.93g/粒和4.50g/粒,生长速度分别快32.3%和38.7%,规格较对照组整齐;养殖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不大(表1)。试验组与对照组在养殖前期的2个月生长速度差异不大,之后两者的差距明显增大。在同等商品规格条件下,试验组比对照组至少缩短了1个多月的养殖时间。《渔业现代化》2014年第41卷第6期192.3养殖经济效益试验组单位产值9.36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1的5.64万元/ha的166.0%和对照组2的6.25万元/ha的149.7%;经济效益为5.48万元/ha,分别是对照组1的2.03万元/ha的270.26%和对照组2的2.42万元/ha的226.7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单位成本差异不大。

  3讨论

  3.1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的局限性

  缢蛏属滤食性底栖贝类,食物以浮游性弱而易于下沉的硅藻和底栖硅藻为主,兼食有机碎屑。传统的缢蛏池塘蓄水养殖,在养蛏池内直接施肥,容易产生诸如应激反应、生长停滞、藻类繁殖过快、池水过肥、底质恶化等问题。传统缢蛏池塘蓄水养殖由于生长速度较慢,一般养殖周期为7~8。近几年,高温期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现象时有发生,其主要原因有池塘底质老化有机物积累、施肥盲目与控制不当、养殖密度过大与饵料不足等。

  3.2其他几种常见缢蛏池塘养殖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缢蛏养殖模式经济效益不高。近年来为提高养殖质量和养殖效益,开展了缢蛏与其他生物混养、轮养等基于缢蛏养殖的池塘综合养殖生产性试验,取得一定的效果。缢蛏混养等模式,相对传统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综合养殖密度、养殖产量。但在养殖过程中缢蛏的饵料直接或间接来自投饵,给生态与环境的稳定性带来风险。而且,两种或多种生物混养在同一水体之中,养殖生物在生存空间和溶氧上会产生直接竞争,以及自身产生代谢废物会造成的相互危害,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操作。

  3.3独立供饵式缢蛏池塘蓄水养殖模式的优越性

  独立供饵式养殖模式,虽然试验组养蛏池播种密度是对照组的3倍,但其生长速度方面分别比两个对照组快32.3%和38.7%,蛏体肥满度好,增长效果十分明显,这与其充足的饵料和良好的水质条件有着直接关系。在本试验设计中,试验组生物饵料的面积是养蛏池的2倍,水深约为养蛏池的2倍,虽然试验组相对对照组综合经济效益有很大的提高(约2倍多),但养殖单产只相对对照组提高了35%左右。从试验组缢蛏的生长情况看,其饵料供应充足性尚有空间,为充分挖掘其生产潜力,可考虑适当提高播种密度,或可适当减少生物饵料培养池的配比面积,以提高养殖单产水平。

【关于池塘蓄水养殖系统设计的论文】相关文章:

1.池塘海蜇养殖技术论文

2.奶牛养殖论文

3.关于池塘的作文

4.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

5.变电站仿真系统设计论文

6.展馆漫游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

7.计量管理系统设计论文

8.山地住区道路系统设计论文

上一篇:台下的英雄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无公害养殖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