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道德的负收益危机论文

2020-08-28实用文

法道德的负收益危机论文

  道德发展的目标要求大学生不仅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要具有高尚的情操,继而做出正确的价值标准判断,能够将外界所有信息经过正确价值取向的过滤,将符合主体价值观念体系所规定的认识、道德判断标准的信息被保存了下来,并将之内化成自身人格因素。在社会行为上表现为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追求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避免知、情、行相互冲突的多重人格。然而,当代大学生本身还处于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不断整合的变动过程中,大学生自身还存在着矛盾性和不成熟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其道德认知水平较高而道德行为水平偏低现象的存在。

  1、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导致大学生的“知行分离”现象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从小学就接受思想品德课教育,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基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但是急剧变革、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亦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难以付诸实施,从而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变得困难与不稳定。虽然大学生从小接受道德教育,现已具备一定的道德认知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所表现出的行为却常常因其道德选择和整合能力较弱,而出现道德认知无法落实到其行为中的现象,故此“知行分离”已成为大学生道德表现中较为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有98%的大学生认为“在公共场所吸烟”、“乘车不讲秩序”是不道德的,而在行为上却分别有22.3%,35.7%的人“在公共场所吸烟”、“乘车不讲秩序”。大学生在道德要求和道德评价方面采用双重标准,比如一些学生痛恶社会上的一些行受现象,但当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却急于拉关系走后门,一方面愤世嫉俗,另一方面逢迎世俗,知行脱节使部分学生成了“两面人”。在诚信方面,大学生的举动也是十分令人堪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不能按期返还助学贷款的经济诚信方面的缺失、考试作弊的学业诚信方面的缺失和就业双向选择时与多家用人单位同时签约的就业诚信方面的缺失。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危机,给社会造成了对当代大学生诚信度普遍下降的不良印象,从侧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又一“知行分离”的道德现象,进而影响了和谐人格的健康发展。

  2、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成因

  2.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对大学生“知行统一”的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趋向于市场需求,这种选择具有强烈的工具理性精神,是一种以寻求市场成功行为的理性。多数大学生在还没有走出校园,就已经对市场变化做出各种预测,并参照着这种预测,以“是否有用”为经营自己的大学生活。虽然这种理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客观的了解社会,在处事中他们虽然有足够的道德认知,但他们的行为却多数只依据是否有利于他们的自身发展,当其认知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就会“知而不行”、“知而错行”的现象,这种人格理性既没有长远的目标,又容易出现短视思维、短期行为和功利思想与行为,为了暂时的利益而可能损害长远利益。当大学生的这种依市场而定的工具理性运用的不当,成为一个基本的处世态度时,则容易变成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必然会出现斤斤计较、人情冷漠等问题,对大学生的“知行统一”的培养危害尤为重大。

  2.2高校德育忽视了大学生“知行统一”的过程

  学校的教育在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然而就目前的情况,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在内容上,过分强调社会道德要求个体行为品质的认同,而忽略个性心理的需要和构建,造成个体道德行为与社会的不和谐。在方法上,比较注重系统的灌输和集中的教育,强调外力和管理的作用,忽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因此,学生对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在思想上重视不足,行动上无所适从,削弱了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3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知行统一”的消极影响

  网络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出了价值导向多元化,使学生政治观念和民族意识日趋淡化。近些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逐步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大肆宣扬他们的意识形态,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些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

  网络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是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道德人格缺失。不可否认网络言论自由、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为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因网络世界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和约束机制,极易使网络空间里充斥着金钱、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以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消极思想,而仅凭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信息选择能力是远远不足以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

  3、实现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的对策

  3.1改善社会道德环境的育人功能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部分大学生虽从小接受道德教育,认知上能够符合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相适应的标准,但因其生活在多元化思潮碰撞的'时代,其行为实际上根本无法与认知达到同一水平。“德育的危机,相当程度上是德育环境的危机所致。德育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实施,德育的有效性需要与之相匹配的环境支撑。”所以,营造良好社会德育氛围,努力构建道德“知行统一”的大环境势在必行。首先,要增强面向社会的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规范其舆论导向,加大媒体对道德规范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开放型、立体化的育人环境,使人们能够在净化过的社会中耳濡目染,提高其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性。其次,通过法律法规等政策制度手段净化社会道德风气,监督、制裁因道德败坏所引发的犯罪现象,防止此类事件对社会道德风貌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全社会齐心构建和谐社会,使高校德育教育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氛围中有序展开,帮助促进大学生主体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统一。

  3.2发挥高校德育教育功能优势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机构,同时也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接受社会文化的场所。首先,高校德育内容必须面对大学生实际,坚持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贴近大学生生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家价值观。其次,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的改进方法。“理性化的道德认知导向要转化个体内在的心性价值信仰,除了要求道德内容折射社会正义与公共理性外,还取决于道德教化的具体方式能否激起道德主体的心灵共鸣。因此,切中个体自由的心性价值世界的道德教育方法,对于道德教育的成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将传统的德育“灌输”转变成“疏导”,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帮助他们增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自我建构意识,真正意义上的将由“知”转变为“行”。

  3.3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完善学生道德认知体系。首先,可以建立网络身份认证系统,实现认证统一管理,强化网络技术控制功能,建构网络道德补偿激励机制。其次,增强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培育“自我同一性”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从他们的内心信念入手,在内心层面确立起网络道德秩序和道德认知,建立一种以主体性发展为核心取向的网络道德素质教育模式。再次,改革德育课程,坚持网络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和谐人格的形式。

  总之,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所以探讨当代大学生“知行分离”现象,并提出合理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法道德的负收益危机论文】相关文章:

1.道德的议论文

2.道德的议论文

3.公共道德的议论文

4.论职业道德的论文

5.职业道德的专题论文

6.职业道德的小论文

7.职业道德的论文

8.关于道德的议论文

9.有关网络道德的论文

上一篇:游戏人间是不是贬义词下一篇:农村信用社改制后的危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