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
当我们进入初中课堂的时候,我们随意翻翻语文课本,总会发现很多篇创于鲁迅先生笔下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1)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鲁迅的儿童教育观。
一、大自然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
大自然给我们描绘了一副美丽的图画,那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还有“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幼年的作者从中获得了美的享受。
可以娱乐身心,看看“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声音。我们在这蟋蟀的弹奏和油蛉的低唱中感受到了秋的清静肃穆。再看看“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读书自然枯燥,因为都不懂,自然到园里玩得好,而这正可以借此放松神经,娱乐身心。大概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毫无目的,只是好玩而已,但他们从中却的得到了无以伦比的快乐。
可以获得知识,“还有花斑毛,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将使孩子终身难忘的。
二、快乐地动手,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冬天捕鸟,“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三、保护儿童的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寻秘探险精神。
拔何首乌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怪哉是怎么回事?“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孩子能提出问题,其实不管他提的是什么问题,老师都应该肯定和表扬,欣赏他的这种求知精神,哪怕是一些希奇怪的事情。探究的内容可以作相应的指导,以免步入思考的误区。但求知欲永远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不仅使百草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而且还激发了儿童的寻秘探险的精神。“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
四、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乐在其中,顺其自然。
“老师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这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有用的玩乐,在玩乐中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引而不发,不怒而畏;严而不厉,严而可亲的教育艺术。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2)
读了鲁迅的书,有利于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还原一个立体的、全面的人间鲁迅,消解鲁迅在学生心目中根深蒂固的脸谱化形象,让学生认识冷峻鲁迅不为我们所熟悉的一面。
1、童年回忆,见证鲁迅的率真和温情。
鲁迅作品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鲁迅的原作,因此,如何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兴趣出发,拉近学生和鲁迅的距离,让学生亲近鲁迅,阅读鲁迅,是我们在鲁迅作品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个冷峻的鲁迅也许令人心存敬畏,而一个率真的、温情的鲁迅会让人愿意亲近。从儿童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品味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文字,走进一方寄托深远的风雨故园,触摸都市游子的内心情愫,学生或许暂时还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人生况味,但对故乡的脉脉温情,文学的纯粹与人性的温暖,已经深入人心。学生感受到鲁迅的亲和力后,再去了解鲁迅的时代、鲁迅的身世,去阅读鲁迅忧愤深广的作品,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梯度阅读的良性循环。
2、去脸谱化,还原一个立体的鲁迅。
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有限,加上鲁迅作品自身意蕴丰富、艰涩难懂,造成了学生对鲁迅的误读,甚至不读。在老师们抽象的政治说教和机械的阶级分析中,鲁迅被简单地脸谱化为一个笔如刀剑的战士,一个横眉怒目的好斗者。
事实上,鲁迅不仅是高声呐喊的斗士,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比如说他小时候顽皮,上课搞小动作,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他生活小资,好吃小吃,还抽烟,更爱看电影,尤其是30年代的好莱坞大片;他还喜欢坐汽车兜风,这可是当时的高消费;他甚至像普通的父母一样,溺爱儿子海婴。鲁迅就是这么一个率性至情的人,用孔庆东的话来说:“鲁迅不是冷冰冰的一个简单的文化斗士,而是这么有人情味的一个人。”如果我们在文本教学之外,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一点关于鲁迅的相关材料,还原一个立体的、率性的鲁迅,学生也许就不再畏惧鲁迅先生,不再抗拒阅读先生的作品了。
3、多维解读,品味鲁迅作品主题的丰富内涵。
教学大纲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角度解读。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角度单一的解读活动难以涵盖其深刻内涵,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学生的收获一定会大得多。
鲁迅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对鲁迅作品的阅读与理解不可能是一次性完成的,教师的讲解只是一座桥梁,目的是能使学生认真地品读鲁迅作品,以自己的眼光去鉴别,以自己的经验去审视,以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以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从而得到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3)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认为孩子应当是健康、活泼、顽皮的,丝毫没有被压迫的瘟头瘟脑。
在这方面,鲁迅的《五猖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讲的是极其平常的一件小事:鲁迅迫不及待地要去离城几十里地的.亲戚家,看那里的迎神赛会,父亲却偏偏在即将起篙开船的当口要他背书,而且书背不出不能去。这件事使鲁迅一直铭刻在心,并且写成了文章,最后一句便是“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孩子总是很渴望到最热闹的、很远的、生疏的、非常的地方去,这是天性的好奇心。这就难怪童年时的鲁迅对于到东关去看五猖会认作“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父亲的一句话“给我读书。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无疑是在小鲁迅的“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于是,心里不服,却也只能读下去,读下去……好不轻易,终于背下来了,等在一旁的众人露出笑脸,十分地兴奋,可小鲁迅“却没有他们那么兴奋……”留下的,竟是终生难忘的一个“强迫背诵”的记忆。
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十分重要的,难忘的记忆往往会影响他一辈子。然而,作为成人,他给孩子留下了什么样的童年记忆,自己却未必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因为这似乎无足轻重。鲁迅把这段童年记忆写成文章,不也正是从一个侧面强烈地显示出他对儿童读书的某种主张吗?
叫儿子读书、背书,当父亲的当然希望孩子好。这应该没有错。可是,父亲却没有考虑儿子的感受,儿子此时此刻的企盼。于是,一个好的愿望却变成了对孩子终生难忘的伤害。由此反顾当下的儿童阅读,假如显性或稳性地将大力提倡所谓的“课外阅读”,被大人们视作“课内损失课外补”的措举,依然强行捆绑在“提高考分”、“提高升学率”的战车上,而不是置于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之中、愉悦的自由健康阅读的环境之中,仍然可能是一种有损孩子成长发展的伤害。报载有一份“每周阅读统计表”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督查记录,项目竟有12个之多:阅读时间、阅读内容、读物种类、读书态度、字数统计、美丽词句摘抄、家长评价、每周组内评选、朗读内容摘抄,等等。这就难怪众
多小学生对读书的爱好,就这样消解在名目繁多的“要求”、“规定”之下了。
【鲁迅儿童教育观读后感】相关文章:
2.爱的教育观读后感
4.圣经的孩子教育观
6.鲁迅《呐喊》读后感
7.鲁迅《伤逝》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