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读书心得
《温病条辨》为清代吴鞠通所著,是一部理、法、方、药自成体系的温病学专著。这书问世迄今已经200多年,因为对温病的辨证论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被广大医家所称誉、效法,至今被看作是学习和研究温病学的重要参考文献。吴鞠通之所以能著成《温病条辨》这部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除了他本人的勤奋努力之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吴氏生活在清代中期的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出于清朝的鼎盛时期,即所谓“康乾盛世”。这个时期,清帝国的政权相对稳定,比较重视发展文化,人民的生活也较为安定,这就为文人、学者读书学习,致力于研究工作和著书立说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卷帙浩繁的丛书相继问世。吴鞠通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机会“来邀京师,检校《四库全书》”,能够从中看到历代医家的著述。从学术氛围来看,在中医学的学术上,自金、元、明代直至清初,经过刘完素、王履、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倡导,温病学说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已经逐步脱离《伤寒论》,的束缚而自成体系的趋势。特别是叶天士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对《温病条辨》的成书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温病条辨》一书的主要内容在三焦篇。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别,分别论述它们的辨证论治。
1、温热病 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虽然上、中、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主要特点。因此,治疗上始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然用清法,有型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2、湿热病 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的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的内容,始终突出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治疗上则强调祛除湿浊,宣畅气机,湿去则热不独存。
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湿热病,在沿三焦传变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在治疗上,上焦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法;中焦用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法;下焦用淡渗利湿法。三焦湿热病的治疗,都以祛除湿浊,宣畅气机为原则。吴氏对上、中、下三焦湿热病的治法,可以用开上、畅中、渗下六个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