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的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020-04-23白居易

  蓝桥驿见元九诗

  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注:元稹是白居易的好友,他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满怀希望回到长安。可是,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五个月后,白居易也自长安贬江州,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写的律诗,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

  (1) 请赏析诗歌前两句的主要表达技巧。( 4分)

  (2) 诗歌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①答: 前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分) , 一是“春雪”与“秋风” 对比, 交待时令特点, “春”字含着希望,喜悦自明; “秋” 字透出悲凉, 悲戚立见。二是“君归”与“我去”对比, 一个奉召还京, 一个遭受斥逐, ( 2分) 用人遭遇的对比表达了命运无常、 官场风云难料的悲慨之情。( 1分)

  ②答:后两句通过写诗人“循、绕、觅”的三个动作, 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 摩挲拂试, 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 2分) 表达了对友人真挚深切的怀念和牵挂之情。( 2分)

  解读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稹自唐州奉召还京,春风得意,道经蓝桥驿,在驿亭壁上留下一首《留呈梦得、子厚、致用》的七律。八个月后,白居易自长安贬江州,满怀髻眩经过这里,读到了元稹这首律诗。前后八个月,风云变幻如此诡谲,白居易感慨万千地写下这首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

  元稹题在驿亭的那首诗说:“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玉帐”、“银区”说明他经过这里时正逢春雪,所以白诗一开头就说:“蓝桥春雪君归日”。元稹西归长安,事在初春,小桃初放;白居易东去江州,时为八月,满目秋风,因此,第二句接上“秦岭秋风我去时”。“秦岭”泛指商州道上的山岭,是他此行所经之地①。白居易谪江州,自长安经商州这一段,与元稹西归的道路是一致的。在蓝桥驿既然看到元诗,后此沿途驿亭很多,还可能留有元稹的题咏,所以三、四句接着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下的万顷波涛。

  元稹于元和五年自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士曹参军,经历了五年屈辱生涯。到元和十年春奉召还京,他是满心喜悦、满怀希望的。题在蓝桥驿的那首七律的结句说:“心知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那种得意的心情,简直呼之欲出。可是,好景不常,他正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一次远谪通州。所以,白诗第一句“蓝桥春雪君归日”,显然在欢笑中含着眼泪。更难堪的是:正当他为元稹再一次远谪而难过的时候,现在,自己又被贬江州。那么,被秦岭秋风吹得飘零摇落的,又岂只是白氏一人而已,实际上,这秋风吹撼的,正是两位诗人共同的命运。春雪、秋风,西归、东去,道路往来,风尘仆仆,这道路,乃是一条悲剧的人生道路!“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诗人处处留心,循墙绕柱寻觅的,岂只是元稹的诗句,简直是元稹的心,是两人共同的悲剧道路的轨迹!友情可贵,题咏可歌,共同的遭际,更是可泣。而这许多可歌可泣之事,诗中一句不说,只写了春去秋来,雪飞风紧,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升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极尽风人之能事。

  一首诗总共才二十八个字,却容纳如许丰富的感情,这是不容易的。关键在于遣词用字。如,写元稹当日奉召还京,着一“春”字、“归”字,喜悦自明;写自己今日远谪江州,着一“秋”字、“去”字,悲戚立见。“春”字含着希望,“归”字藏着温暖,“秋”字透出悲凉,“去”字暗含斥逐。这几个字,既显得对仗工稳,见纪时叙事之妙用;又显得感情色彩鲜明,尽抒情写意之能事。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www..com end#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试,仔细辨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情挚意所感动,激起我们对他遭逢贬谪、天涯沦落的无限同情。一个结句获得如此强烈的艺术效果,更是这首小诗的特色。

  补充资料

  牵魂的蓝桥驿

  2007年11月13日《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诗词臆话”小栏目里有康志保同志的一篇文章:《元白诗会蓝桥驿》,是为我的“剪报”,遂写成如下小文。

  元稹、白居易是人们熟悉的中唐诗人。中唐的诗似已没有了盛唐的气势,但韩愈、柳宗元领导的古文运动和元稹、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却使中唐后期的文坛一片繁荣,确有“中兴”之势。因此,元稹、白居易不仅仅是中唐有名的诗人,还为中唐诗歌的创作开辟了新路,那种因继承发扬杜甫现实主义的“即事名篇”的写作方法,而创造的新题乐府诗,不能不说是对唐诗发展的一个贡献。而如唐文所说两位诗人“相交甚笃,经常唱和,号称‘元白’”自也是一段佳话,这当然和诗有关。正像作者叙述的那段故事,白居易在梁州与友人春游时曾作诗一首:“花间同醉破春悉,醉折花枝当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而元稹果然此夜醉卧梁州驿馆,醒后也作了首诗:“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可见二人心灵感应,神交之深。 文章继而说到蓝桥驿。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美国那部有名的电影《魂断蓝桥》,其所讲述的那段哀婉的故事,以及那首流传至今未绝的动人的插曲,真的让人观之如读一首诗。这部片名翻译极雅,不知当初是否想到了我们历史上也有蓝桥?“元白”在蓝桥驿于未谋面中以诗与元稹相交,读之不同样令人魂断吗?

  蓝桥位于陕西蓝田县东南50公里处的兰溪之上,这已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曾与充满离别伤感之情的灞桥齐名。古蓝桥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但在唐时,蓝桥之畔尚是“满桥”的诗情。唐文这样写道:“唐代许多文人学士,在经过蓝桥驿亭时常有诗作在这里‘发表’,蓝桥驿亭成为了诗人们友谊的桥梁和交流诗作的场所。”想必其中传说轶事不少。元稹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回朝途经此地,曾作《西归绝句》十二首,唐文引其中一绝:“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那时为官能够从外任回京,犹如今日由地方调到中央,自然是春风得意,于是溢于诗上。唐文还举出元稹题在蓝桥驿中的一首七言律诗:“泉流才通疑夜磐,烧烟徐暖有春泥。千层玉帐铺松盖,五出银区印虎蹄。暗落金乌山渐黑,深埋粉堠路浑迷。心如魏阙无多地,十二琼楼百里西。

  熟料回京不久,元稹再遭贬谪,任通州司马。而他始料未及,这首题在蓝桥驿的七律,当年秋即为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好友白居易路过时所见,白遂命笔一首七言绝句《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其时白居易心境不佳,但还有什么比看到老友的诗作更令其欣慰的呢? 这两位诗人,不只是“经常唱和”,为官时一起与宦官权贵斗争,并因之屡遭贬谪,也曾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其实,白因创作的那些讽喻诗篇得罪了“上面”,如其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官场起伏,当属正常。晚年辞官,闲居洛阳,悠游十年,算是看破红尘。而元稹,在一再遭贬之后,终投靠权贵,保住了乌纱,甚至一度“拜相”,正儿八经当起官来,这与白居易的“辞官”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蓝桥驿在两位诗人心里,一定依然牵魂。

上一篇: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赏析下一篇:杜牧《山行》赏析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