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缅怀已逝生命,激发现有生命,纪念自己身边的,自己亲近的已逝的亲人,感谢先人赐予我们生命的一个节日。下面我们为你带来大师清明节手抄报图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清明节手抄报篇一
清明更需联络家族感情
当前,网络祭祀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
网络祭祀不如陪家人回想共同记忆
作为一种新兴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不仅免去旅途劳碌之苦,还可以随时随地寄托自己的哀思。
不过,丛中还是提醒大家注意是否达到联络家庭感情的目的。有些年轻人和家里的老一辈在交流上存在很多问题,如果没有看到这些问题的实质,而是拘泥于清明节本身的祭祀形式并没有什么意义。
“网上祭祀首先要看自己的父辈对这样的方式是不是认可,如果家人不认可,那可能并不是家庭感情的维系,甚至可能出现感情的疏离。很多父辈也许会想,如果自己过世了,难道孩子对自己的思念仅仅是动动鼠标这么简单吗?”
丛中表示,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如果真的没有时间回家,不如多陪父母电话聊天,说说以前的事情。“我们内心对清明节的诉求,其实更多的是在共同记忆,共同记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一家人在一起缅怀一位亲人,家庭的感觉首先应该表现在对这个人的共同回忆中,而家人在心理上的认同感也通过对过去的回忆而得到加强。所以年轻人如果真的不能回家,与其去刻意追求祭祀的形式,不如很简单地给家里打个电话,陪父母说说自己小时候对于祖辈的一些记忆。这样既缅怀了自己的亲人,又沟通了家庭的感情,还能释放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不良情绪。”
清明节手抄报篇二
清明祭扫 哀往乐回
哀愁的清明。
明代的北京,每至清明,人们带着牺牲酒水、楮钱纸锭出城祭扫,一路上人流轿马络绎不绝。扫墓时,人们拜酹哭祭,为坟墓除草添土,焚烧楮锭,将纸钱压在坟头。宣泄完对逝者的哀思,百姓们并不在乎“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的古训,而要在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踏青嬉游。《帝京景物略》卷二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哭笑无端,哀往乐回也。”
古人清明好插柳。清人杨韫华有诗云:“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人们买回柳条,或插于门前,或编好戴在头上。对于不戴新柳的人,有民谚调侃道:“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明代北京人簪柳踏青,好游高梁桥。此桥建于元代,位于西直门外,每逢清明,春色秀美。所谓“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酒旗亭台,广亩小池,荫爽交匝……”
吸引人们至此踏青的不仅是诗画般的景色,更有丰富多彩的表演: “厥有扒竿、筋斗、筋喇(弹拨说唱)、筒子(变戏法)、马弹解数(马术、杂技)、烟火、水嬉。”扒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缘其顶”,人在高空如履平地般做着各种高难度动作。再看耍筒子者,置三筒在案,先示众人以空,之后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但见“发藏满案,有鸽飞,有猴跃焉。”眨眼间,诸物“已复藏于空”。此外更有各式烟火,做成鱼鳖等形状,“燃而没且出于溪,屡出则爆,中乃其儿雏,众散,亦没且出,烟焰满溪也”(《帝京景物略》卷五)。这一切就如同一场盛大的嘉年华。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3.清明节六年级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10.清明怀思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