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单元语文手抄报

2020-06-17板报大全

  语文这二字,单看字面上,语文的“语”,意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通俗点说就是你说话时运用的语言),“文”意为“文字”、“书面言论”。语文二字连起来的意思则为自己及他人的言论与文字。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简单单元语文手抄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语文手抄报篇一:有趣的析字联

  析字联把能进行拆分拼合的汉字与富有民族特色的对联融为一体,使之曲折有致而又耐人寻味。精彩的析字联意趣横生,内涵深远,在给人以语言艺术美享受的同时,还能启迪人们去思考,增知益智,别有一番韵味!

  相传,元末朱元璋起兵造反,攻下姑苏城时,朱元璋心潮起伏,想到古为吴地的姑苏如今已被自己攻克,岂不是天意?于是脱口吟了句:“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军师刘伯温深谙朱元璋的心理,听罢莞尔一笑,随即吟出下联:“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在上联中,“天”字下加“口”,就是“吞”字,“天”字上加“口”就是“吴”字,“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表明了朱元璋攻克古吴地、今姑苏城时的豪迈心情。是啊,吞并吴地的心愿已了,朱元璋不由得心潮澎湃,攻克如此秀美、华丽的地方对于他来说竟然如同探囊取物,这可能是上天要让自己独霸天下,当皇上了。而下联中,“人”字下加“王”是“全”字,“王”字边加“人”是“任”字,“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表达了不管朱元璋在什么地方,都是人中之龙,无论什么愿望都能实现,其意显现了朱元璋壮志凌云的王者风范。

  上下联巧析“吞吴”、“全任”之字形,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含蓄隽永,耐人咀嚼。

  析字联能描绘人民劳作的场景和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并使其具有诗一样的意境。明朝末年,海南岛有一位秀才赴京赶考,行至桂林地界,借宿在城郊一寺院内。黄昏时分,他闲来无事便到郊外的街道上走走,但见一老者在卖地方小吃“桂林米粉”,饥肠辘辘的他简直馋得垂涎!老人家见他舌舔焦唇,欲言又止,料他必定手头拮据,于是便说:“书生,老朽有一联求对,若能对上,‘桂林米粉’任你吃!”秀才闻讯,满心欢喜,但一听出句是“八刀分米粉”顿时大惊失色!眼见得秀才坐立不安仍一筹莫展,老人盛了碗米粉送给他,说:“不必焦急,吃饱肚子再作道理。”依然沉湎于思考中的秀才机械地把米粉囫囵吞下后,匆匆揖谢老人便满面羞愧地跑回寺院中了。

  倒卧榻上,秀才并无睡意,辗转反侧,冥思苦想。时过三更,朦胧中忽听古钟声响,秀才不知何事,连忙披衣下床欲看个究竟,却原来是梁上一只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钟声敲开了秀才的思路,他心头一亮,眼前情景与自己千里赴考的情景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对句也油然而生:“千里重金锺”。

  次日天未亮,秀才谢别寺院方丈后直奔城郊街上找到卖米粉的老人,朗声诵道:“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锺”。

  这一念,直把老人家乐得见牙不见眼!他再一次把一碗香喷喷的“桂林米粉”端给秀才:“金钟奏鸣,金榜题名,此番进京你定能高中!”还真巧,秀才赴考果然独占鳌头!

  老者的“八刀分米粉”乃连环析字——“八刀”为“分”,“分米”为“粉”,老人巧妙地利用析字描绘了自己日常做米粉的场景,十分形象。秀才的对句“千里重金锺”也是连环析字——“千里”为“重”,“重金”为“锺”,它描绘了秀才所遇到的情景:千里赶考,硕鼠碰掉墙头的砖块砸响了古钟。

  卖米粉老人的出句和秀才的对句都暗合当时的场景,又都连环析字,十分精巧,耐人思考,不由得让人对能拆分拼合的精妙汉字感叹不已、惊叹不已。

  语文手抄报篇二:春夏秋冬巧入联

  古往今来,一些文人墨客喜欢把“春夏秋冬”四个时令季节,巧妙地嵌入对联中,增添了对联的趣味性、欣赏性。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借联抒怀,乐观面对现实境遇:“南檐纳日,冬如春暖;北户迎风,夏似秋凉。”

  联坛流传一副以四季入联古代的妙联:“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令人拍手叫绝的是,此联用复姓“夏侯”、书名《春秋》、地名“南京”、剧目《西厢记》与“春夏秋冬”四季名和“东西南北”四方位完美地结合起来,贴切自然,天衣无缝。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工对句,据说有位联友出联求对:“大小子,上下街,走南到北买东西。”金圣叹见他用四个方位词入联,便巧妙地运用“春夏秋冬”四个节令嵌入联中:“少老头,坐睡椅,由冬至夏读《春秋》。”上联的“东西”是化方位词为名词,下联的“春秋”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化季节词为古籍名,这样精妙的`对联并不多见。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任山东潍县县令时,有一次一个穷秀才前来告状说:“愚生为主家公子教书,双方议定每年俸金八吊。我执教已一年,主人却分文不给,说我不会教书,求大人做主索讨学俸。”郑板桥听后对秀才说:“你是真才实学还是才疏智浅,且让我出个上联考考你。”于是他指着悬挂于堂上的一盏大彩灯吟出上联:“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秀才听罢思考片刻,用下联道出他一年四季辛苦的状况:“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郑板桥听他对句不仅工整,而且情真意切,遂聘请秀才到县衙给自己当助手,并责令那个赖账的豪绅加倍偿付学费。

  清代四川有名的才子李调元也是个对句高手,有一年他与夫人久别天涯,大难不死,夫妻团聚之时,夫人情不自禁地吟出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李调元听罢,也以同样心情用“春夏秋冬”嵌联吟对:“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这副妙联用反复、重叠手法表达悲欢离合的真爱挚情,至今仍为人赞美。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为扬州“乐善庵”撰一联:“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此联至今脍炙人口。清乾隆年间,江西萍乡才子刘凤诰进京赶考,得中探花,但因其貌不扬,乾隆皇帝亲自出对试其才:“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才华横溢的刘凤诰当即应对:“春牡丹,夏芍药,秋菊冬梅,臣为探花郎。”一个以“东西南北”四方星宿巧出奇题,天子天象,气势不凡,一个用“春夏秋冬”四季名花应对,尤其后三字的“探花郎”一语双关,令人击掌赞叹。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将四时农事活动镶嵌入对联不但多,而且含有启人深思的哲理。例如:“春夏秋冬春为首,莫忘耕耘;梅桃李杏梅占先,要问收获。”这副对联勉励农家人要不误农时,抓好春耕生产。还有一副对联也是劝告人们一年四季毋忘生产、销售对接,颇值得品味:“南来北往,货物流通,遂成东镇西市;春耕夏锄,禾苗生长,才有秋收冬藏。”

  善于将四季嵌入对联进行广告宣传,是文化人的拿手好戏。明代诗人唐伯虎替某酒店书写过一副很有气魄的广告对联:“酿成春夏秋冬酒;醉倒东西南北人。”日前,一位联友向我推荐他在杭州西湖“仙乐处酒家”看到的一副对联:“翘首望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我今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寒风雪中,不乐亦乐。”这副对联除了妙将“仙乐”嵌入联语外,上联句句用“仙”,白、林、苏分别隐指李白、林逋、苏轼三位善饮的酒翁,下联句句含“乐”,整副对联仿佛一幅心旷神怡的四时行乐图。

  语文手抄报篇三:趣说古代的怪异诗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诗歌的大花园中,不仅有大红大紫的唐诗宋词,还有零星开于诗丛一角的一些怪异诗,它们虽无很高的艺术水平,却自有奇趣。这里所说的怪异诗,是指诗人不按正统诗的格调来写,而是临场发挥,信手拈来,以表现生活的情趣和当时的处境。这样的诗因其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而专注于表现诗歌的内容,因而更能表现诗人的雅趣与心境。下面我们略举几例,以供大家欣赏,把玩。

  生肖诗历朝历代均有“生肖诗”,但最有名的还属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一首生肖诗:“夜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时方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鲲鸡鸣喔喔。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此诗不但写出了12生肖的特点、功用,还形象地描绘了12生肖的生活习性和叫声,可谓“形、色、声”兼备。

  不打诗宋代才女朱淑真的父亲骑驴外出时,不小心冲撞了州官,州官要拿他治罪。朱淑真闻讯后跑上大堂为父求情。州官以“不打”为题,让朱淑真当堂作诗。朱淑真稍加思索即吟:“月移西楼更鼓罢,夫收渔网转回家。卖艺之人去投宿,铁匠熄炉正喝茶。樵夫担柴早下山,飞蛾团团绕灯花。院中秋千已停歇,油郎改行谋生涯。毛驴受惊碰尊驾,乞望老爷饶恕他。”全诗共10句,其中前8句分别暗含了“不打”之意,分别是:不打鼓、不打渔、不打锣、不打铁、不打柴、不打茧、不打秋千、不打油。州官听罢,惊喜异常,连连夸赞,当堂释放了朱父。

  方程诗清朝时编著的笑话集《笑笑录》中载,清代诗人徐子云曾写过一首诗,全诗居然是道方程式:“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通过二元一次方程可以算出,寺内共有和尚624名。

  荒年诗明嘉靖年间,全国旱涝成灾,野有饿殍,民不聊生。诗人金珊在除夕之夜做了两首“荒年诗”,嘲讽时弊,发泄愤怒:“年去年来来去忙,不饮千觞与百觞。今年若还要酒吃,除去酒边酉字旁。”“年去年来来去忙,不杀鹅时也杀羊。今年若要杀鹅吃,除却鹅边鸟字旁。”第一首诗,“酒”字除去“酉”,是个“水”字;第二首诗,“鹅”字去“鸟”,是个“我”字。诗人忙了一整年,到了年底,却只剩下了“水”和“我”,不禁让人想到了“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句俗语。

【简单单元语文手抄报】相关文章:

1.语文手抄报简单

2.语文手抄报 简单

3.语文读书简单手抄报

4.简单语文手抄报大全

5.手抄报语文报简单

6.简单语文手抄报花边

7.简单的语文手抄报

8.语文手抄报简单字少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手抄报下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