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好看的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2020-06-21板报大全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马上就要到了,大家是不是也要画手抄报呢?下面一起看一下例子吧。

  端午节的传说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人物:屈原与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是在过什么?

  (一)祭祖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从这四个节日的特质来看,我们就会发现:最重要的中国节日,都是与祭祖紧密相连的。春节的回家、清明的上坟、中秋的团圆,全都有祭祖的礼俗和仪式,全都要铭记祖先的教导与贡献。

  端午亦然。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节最初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而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所以才相应产生了将粽子投入江河祭祀龙神、以龙舟作为竞渡进行悦神的吃粽子、赛龙舟等节日习俗。

  那么,中华民族一直自称是龙的后代、龙的子孙,端午节对于龙的祭拜,就相当于是中华民族的一次盛大祭祖。

  这种对于祖先的礼敬,究其本质,是对祖先经验智慧的崇敬、对先辈家国贡献的尊敬。不忘先贤,不忘祖辈,才能开拓明天,才能传承文明。

  (二)敬天

  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之道,所以传统节日也都与时节、自然相对应。比如,九九重阳的重阳节,就是在农历九月初九、双九叠加之日的一种情怀舒展;而端午节,处在农历五月初五,双五,也是一次阳数的叠加,所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端”是“初始”的意思,也就是说,每个月的初五日,都可叫做“端五”;但是农历五月,正是地支顺序里的“午月”,所以五月初五才惯称“端午节”。除此以外,还有“重五节”、“五月节”等称呼。

  在四季的每一个季节里,都可分成初、仲、暮三个阶段,而五月就正处于仲夏阶段。在这样炎热的盛夏时节,正是蚊虫开始肆虐、毒物逐渐活跃的时候,所以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人,就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来预防可能随时在暑热天气兴起的瘟疫、对抗即将流窜于盛夏日夜的蛇虫。他们采摘兰草沐浴、悬挂艾叶驱蚊、饮雄黄酒防虫、佩戴香包辟邪,通过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大自然的采撷,以此来除瘟、驱邪、求吉祥。

  端午节,和很多传统节日一样,是怀揣礼敬之心、秉持礼仪之感,对天地自然的一次隆重呼应。

  (三)爱国

  端午节之所以会在后世成为一个故事感极强、影响力极大的节日,还要追溯到屈原与端午的传说。其实,端午节的起源传说远不止在五月初五日投江身亡的`屈原这一个人物,比较盛行的端午说法,还有曹娥说、伍子胥说等等。但是,唯独战国时代的楚国大夫屈原,却如他抱石投汨罗江而殉国的壮举一般,沉淀为历史长河中最具分量的一种精神缅怀与集体追述。

  出身楚国公室贵族的屈原,具有一种本能性的爱国热情和理想化的清正坚守,所以即使终生身处礼崩乐坏的战国乱世、即使后来身受楚王及权贵排挤而遭逐流放,他也不改自己所开辟的“香草美人”式的忠君爱国之心与坚守理想之志。

  也许,屈原的时代是错误的。他对内主张变法改革、对外坚持联齐抗秦,然而那不再是楚王英明、楚国崛起的强国时代,末世君主和营狗权臣的眼界、胸襟、魄力都接纳不住一个忠臣的良策。“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错误的时代,屈原的理智却在高呼。

  也许,屈原的楚国是悲哀的。在强秦走向征战列国、统一天下的狼烟征程中,齐楚两个大国本有机会依靠合纵抵抗秦国的铁骑,楚国本有屹立不倒而令敌者生畏的胜算。然而屈原的政见坚持却使他两度遭受流放,最终流落在听闻秦国攻破楚国都城的汨罗江边。一个无能为力的爱国者,最后的选择就是陪祖国一同沉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悲哀的国情,屈原的心志却在坚守。

  然而,屈原的文学是幸运的。屈原一生作品颇丰,尤其盛产于他被迫害流放的人生阶段。彼时,他的政治生涯是惨淡的,他的文学成就是灿烂的。屈原创作了“楚辞”的诗歌体裁,与先秦时代流行的《诗经》作品,并称为“风骚”二体,是后世诗歌的活水源头。而且,《诗经》是一种属于集体智慧结晶的民风之歌、宫廷之词、庙堂之声,而与之并重的楚辞形式,却主要得益于屈原的一人之力。所以屈原的了不起就在于,他标志着中国诗歌史进入到了一个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的全新时代。屈原也由此被誉为是“中华诗祖”、“辞赋之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幸运的文学,屈原的浪漫文才与美政理想在诗歌传唱中长存。

  而且,屈原的中国是幸运的。历史长河滔滔向前,在今天,秦国也好楚国也罢,早已融合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不再有家国纷争。但是国虽烟云消亡、屈原却永世不朽的原因,就在于他穿越时代变迁依然令人动容的精神价值、就在于他沉淀在历史河流中大浪淘沙方显真金的热血风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幸运的中国,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与忠诚爱国之心在每一个仲夏时分都被一次次炽热地提醒、都被一代代人江河长歌般地传承。

  爱国,这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绝对不改的价值理念,都必须坚守的民族精神。

  所以,端午节,它超过其他节庆的价值所在,就因为:

  端午节,不仅是民俗的节日,更是英雄的祭日,是民族的纪念日。

【简单好看的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相关文章:

1.简单好看的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图片

2.端午节的诗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

3.画端午节的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

4.端午节手抄报简单又漂亮图片大全

5.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

6.手抄报端午节图片大全简单

7.初中端午节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

8.端午节画画手抄报图片大全简单

上一篇:16年护士年度总结下一篇:简单好看的小学生端午节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