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背影》-感恩父母
《背影》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记实散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读《背影》-感恩父母,欢迎大家阅读。
读《背影》-感恩父母
朱自清的散文,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一般都只注重其美文及风格特点,但我们作为初中学生的引导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也就是要简单明了。就《背影》来说,要分析散文本身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对朱自清散文的阅读兴趣,然后才能透过表现深入挖掘其思想动机。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这是朱老先生的表现之一吧?所以笔者认为:该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不仅让学生明白朱自清父子相爱相怜的感情,而且应让学生受到启迪,生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孝父敬母,达到育人的目地。而让学生弄懂这一主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抓住“背影”这条线索,通过文章中几处背影描写进行分析、归纳,使学生领悟该文的主题并得到相应的启迪。教学该文章时,首先让学生自读全文,找到文中描写背影的四处地方。学生经过认真的自学,大部分都能完成这一要求,这是探讨、分析文中主题的基础。然后教师通过提问形式确定后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描写背影的目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思维朝文章主题思想方面发展,为分析该文重写背影的目的、作用打好基础。给予学生一定时间思考后,再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分析每次背影描写的目的,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以便增加他们对这篇文章的兴趣。最后,教师对背影的描写进行综合分析,肯定学生成功之处,同时之处尚存缺憾,以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并懂得感恩的人生观。
文中第一次背影的描写,是开篇点题,应着重强调,同时为后文设下悬念;父亲可写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单单选中他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背影?又怎样进行描写的?这与我们眼中的父母的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与感觉?从而引出作为孩子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去观察自己的父母,以便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珍爱。
第二次背影的描写,应着重分析此次背影产生的特殊环境,进而深刻领悟父亲对儿子的爱。学生经过精心阅读,都能明白。此次背影的产生是父亲送儿子到车站后,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桔子二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爱,就是朴素中出高尚;爱,就是无声中响出歌曲;爱,就是透明中折出光彩。为儿子攀栏买橘是一件平常又非凡的事情。在千千万万爱的付出中显得平常,在千万的平常背后显得非凡!“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会一下子认出那个步履蹒跚的背影,那个正是当天为“自己”买橘子的父亲。这处背影的描写最为精彩,也很感人,更让作者刻骨铭心。通过对此处的分析,学生自然体会出描写背影的目的就是表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然后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父母在平凡生活中所做的琐碎小事,让学生发出对自己父母的敬爱,从而感知为人的启发。
文章第三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是父亲和儿子车站告别后,他的背影“混入了来来往往的人群”中。虽和第二次一样都是实写,弹目的却又不同,这次的背影,重在突出作者的感受。看到父亲蹒跚消失的背影,联想到父亲对资金的关心、爱护,内心产生了深深的疚愧:因对不起父亲二难过、流泪。因此,此次背影描写的目的是为了抒发对父亲的感觉之情。是的,我们又要如何报答父母的深恩呢?父亲,在失败时鼓励,在成功时严厉,需要时帮助。作者知晓父母深恩,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懂得感恩父母才是。
文章最后一次对背影的描写,是作者收到并阅读了父亲的来信后,父亲信中隐含的悲凉勾起了他内心的酸楚,更觉得对不起父亲,这次描写是虚拟的,但却完成了本文的最后一个目的――儿子对思念之情。
父亲的爱,是春天里的一缕阳光,和煦地照耀在我的身上;是夏日里的一丝凉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烦热;是秋日里的一串串硕果,指引着我走向成功;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着我那颗冰冷的心。父亲的爱,无处不在!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
让我们一起感恩父母吧!
拓展阅读:《背影》赏析
《背影》是记实散文,朱自清作,写于1925年10月。《背影》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它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这话道出了《背影》的写作缘由、描写重点和写作特点等,可以作为理解文章的钥匙。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
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 。
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写作特点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
“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背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的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的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己,与文章开头呼应。
这篇作品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
感人
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读《背影》-感恩父母】相关文章:
2.读《背影》有感
4.《背影》阅读答案
5.读朱自清背影有感
7.读背影有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