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写作特色

2020-04-25边城

  《边城》这部沈从文创作高峰的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边城》的写作特色

  沈从文是怀着写散文的情感与思维来写《边城》的,他并不急于将整个故事一口气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在故事中穿插了很多看似对小说情节无关紧要的环境描写与抒情语言,但这是沈从文的聪明,也是我们的财富。边城叙述的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这个故事也许用几句话就能概括完了,可如果真是这样,不久后我们也就不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作品了,因为它只会让我们读的兴趣索然。一支笔落在纸上,总是缓缓的淌出细腻、抒情的语言来,正是这些抒情的语言让我们的心灵放慢了节奏,暂时脱离烦扰的社会,到一个没有被污染的世界中小憩一会儿。“乡下人”的语言也总是那么的纯朴亲近,即便这是一个我们从没到过的地方,却一点不觉得生疏。他也不会用奢华耀眼的文字来描述这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因为那只是对她的亵渎,轻描淡写的语言足以展现她美若处子的神韵。本文从小说的散文化特征,语言的特色及白描手法的运用来探索这部小说的写作特色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切入口。

  一.小说的散文化特征

  小说的散文化、抒情化和诗化特征,给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现了一幅牧歌式的湘西画卷。

  他从如画的湘西走来,许我们迤逦的画卷。“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于我是有极大的关系的。”[1]沈从文对于自己的创作有着深刻的认识,水至善至柔、柔韧清丽,对沈从文的写作特色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的。他的语言像溪水一样缓缓流淌,像泉水一样清新可人,像井水一样沁人心脾。沈从文用一种画家的笔法描摹出了如水柔、如云洁的世外桃源——边城。就是用这种语言展示出了这种超脱尘世的美,这种从未被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通体澄澈的“处女气息”。他在作品尤其是《边城》中所传达出来的诗意也让他被誉为“叙事抒情诗人”。这样的语言我们在边城中触目都可遇到。

  “溪水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筒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自都可以计数。”“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做深翠颜色,迫人眼目。”湘西清澈见底的河流、深翠逼人的竹子、碧玉簪似的连绵群山,透过抒情的语言自然跃然纸上,让读者赏心悦目。而作者这种诗意的叙述不独在描写自然之物上,描写人事也是诗意的:“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诗意的语言将桃花深处的人家表现出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透露出原始的自然气息。就是描写小女孩的眼睛也将它比成两粒水晶球,其间能透露出人物的害羞样。两山竹篁里的竹雀叫的使人发松,和其他的鸟一起,以至于那么多,“翠翠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了”。“浮”这些字眼的出现,也正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诗意。

  湘西独特的对歌定情也成为了体现沈从文语言抒情诗化的重要因素。苗人用对歌来定情,沈从文也在边城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些苗人的歌,这歌绮丽浪漫,充满魅力,还有其本身形式的美,唱来朗朗上口,看来也像小诗一样的隽永。

  马悦然作为唯一懂汉语的诺贝尔评审委员,他在向西方世界介绍沈从文的作品时,是将他的作品翻译成诗的形式的,像这样有高水平的汉学家,之所以会这样翻译,我们就不难看出原著的语言是有多么的抒情、诗化,作为“叙述抒情诗人”,沈从文是当之无愧的。

  他的语言使得这个现实生活中的边陲小城纯洁晶莹、温柔又不乏壮伟,小城无需浓涂艳抹,已如拂面的春风一般,在字里行间带给我们一阵清新。这样的美如果还不能启示一种审美理想,不能启示一种关于“回归自然”的愿望,才真正奇怪。

  二.“乡下人”的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一个作家如果要把自己脑中所现的生活、想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适当的语言是万万不行的。沈从文很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他在回答青年学生如何写小说时的讲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字是作家的'武器,一个作家不重视文字,不懂文字的魔力,有好的思想也表达不出这种好的思想。沈从文生在淳朴的乡下,也长在淳朴的乡下,因为这样的背景,他也被嘲笑为“乡下人”。但是他却将“乡下”进行到底,不仅写的是乡下人的故事,就是他的语言也是“乡下人”语言。

  每每读起《边城》时,那种语言总让人感到放松,这是其最大的特色:带着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口语化明显,贴近我们的生活。《边城》描述的是乡下的生活,他的意象与对象都是极其纯朴自然的,那山那水那人就是静静的摆在那里不加一句描述也已经让我们置身自然倍感放松了。这浓厚的乡土气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谈话中轻易感觉出来。如水手冲着二老说道:“二老,你这时捉鸭子,将来捉女人一定有同样的本领。”这么戏谑的话语,出自白河水手的口中倒是十分贴切的。又如翠翠在小巷里见到二老时自语道:“人那么多,有什么三脚猫好看!”这样的语言在这里又显得多么活泼。还有祖父赞美事物时总会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这又是很符合祖父善良随和的个性的。沈从文写的是乡下人,没有多少人有受过多高的教育,也许多数人是一字不识的。用这样粗俗原始的语言才更贴近乡下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才能更贴切的展示人物形象。

  不仅是人物的语言,作家在此之外的话语也很质朴。“这世界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了”,“过溪”、“越小山走去”、“住临河吊脚楼”,这些话语也都是沈从文作为“乡下人”喜爱与惯用的。

  沈从文说过他的边城是“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人……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的人看的,那么这样乡土气息的语言是很适合的。

  三.表达手法上擅用白描技巧

  沈从文抒情语言如流水般诗意,乡土气息的语言显得质朴亲切,而他擅用的白描,又使得句式简峭,自有神韵。寥寥几笔就将山水灵气与人的秀气准确勾出,不用铺张方式诉说,对小说语言的凝练与简洁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描述翠翠和祖父生活的渡口时,只是写道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石头作成。河水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写发洪水的场景也是极其简单的,对人们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进城去描述了一句,再附上几句极其简单的说明,水中常可见房子、牛、空船、大树等。并没有如何仔细激动地描述水势如何猛烈,河水如何湍急。再如描述翠翠的美:“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同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只那么淡淡的描述,就将翠翠与山野融为一体的自然美展现的淋漓尽致。还有对情窦初开的翠翠的描写,亦是用简洁、蕴藉的话含而不露的展示少女思春的天真烂漫的。她学新娘子在发间插几多野花;喜欢多听关于新嫁娘的故事;学小山羊叫妈妈的声音;话说到某处,脸会红了。这些都是很简短的话语,却恰到好处的将坠入爱河的翠翠的形象完美展示了出来。

  沈从文对一切都不反反复复的描写、不破口道出,只叫我们自己去感受,因为他相信美的事物是不待他去“推荐”,自然会走进我们的心里的。沈从文从野性与柔美的边城走来,一眼都是水的环境让他写的多是水边的故事,他的写作特色也与当时社会主流截然不同。原味的湘西世界陶冶出了他小说浓厚的散文化特点,同时这位“乡下人”也把自己独特的乡土气息融入小说中,让我们品味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乡下”语言的独特魅力。对于真正美的东西,沈从文更有自己的表现手法,只用寥寥几笔的描述,就显现出了那种不施粉黛的美。我们从这三个切入口窥探到了沈从文小说边城的魅力。

  拓展阅读:《边城》读后感

  作者用细腻,平滑的手法描绘了又一个世外桃源,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车马的喧闹,有的只是山清水秀,山路蜿蜒,即使偏僻闭塞,但依旧有着它的悠闲自得。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众多鲜明的人物,甚至纯真的爱情也只是刚刚萌发,而没有如炽热的火焰。就在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恬静的生活画面——茶峒,小溪,白色小塔,一户单独的人家,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边城》讲述的故事凄美动人。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撕心裂肺的感人场面,但他细腻而且真实,描述着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人间往事,却透露着令人向往的淳朴民风,像一根轻柔的丝线悠悠地牵动你心灵的一角。

  《边城》里的人情亦如水,细水长流,却不是如水一样无色无味,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纯净。在阅读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爷爷一起守着渡船,相依为命,彼此关怀。爷爷,一个坚强的老人,同样有着每一位老人都拥有的那份慈爱,为翠翠的未来担心,却从不把烦恼告诉她,只是紧锁在眉头里一个人承担。

  ?不由的感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结局或许不尽如人意,但不由得为祖孙间的关爱,兄弟间的情谊,男女间的感情而感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悠然的土地上孕育着这样一批有着淳朴,美好心灵的人。

【《边城》的写作特色】相关文章:

1.沈从文《边城》的写作特色

2.边城色彩语言特色分析

3.《边城》续写作文

4.《边城》写作背景

5.《雨巷》写作特色

6.《观潮》的写作特色

7.《背影》写作特色

8.边城续写作文1000字

上一篇:今何在散文下一篇:吃下肚的种子可以发芽吗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