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买了之后放了很久都看不进去。前段时间因为看了葛亮的《朱雀》,又看见王德威大教授为《朱雀》写的评论里再次提及了《长恨歌》,又勾起读它的念头。我始终对城市很感兴趣,虽然生活在上海但我觉得我对这座城市很不了解,这也是我想读《长恨歌》的原因。读了几次终于生吞活剥式的读了下来。但读完却不能爽快的叫个“好”来,又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胡思乱想的时刻又想了想为什么我刚读完时说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我觉得王安忆的立场是暧昧的。这本小说的视点在开篇写弄堂,写阁楼的时候很像个全知的视点。可再往下看,我觉得王琦瑶的故事常常受到“作者”这个人观点的干扰,而这个观点又不同于开篇俯瞰式的视点。“作者”的观点是一种和王琦瑶几乎平等的,甚至是对其不吝赞许的市民阶层的视点。
对于王琦瑶的故事,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让她的故事本身说话,而不是作者替她说话,甚至是不厌其烦的去捕捉王的内心活动。我从她的故事里读出的东西,恰恰与“作者”跳出来替王琦瑶甚至是她自己借王琦瑶要说出的观点常常矛盾。在第一部分,以王琦瑶在四九年以前被选为上海小姐第三名为故事骨架。我基本不认同这部分故事里王琦瑶的选择和她的观点,到第二三部分才对她有部分的认同。
作者却偏偏跳出来想要拉着读者一起围观并赞美,让人十分反感。就譬如说写上海的繁华,非要拉着人还要一边说:看那!多繁华啊,多美啊!这种的写法我并不觉得是最高明的写法。
对于以王琦瑶这样一个女人为线索,写尽上海这种城市五六十年变迁的故事来说,政治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因为这座城市就是政治风暴的中心之一。王安忆在小说里,以王琦瑶作为弄堂闺阁碧玉的背景为借口,试图避而不谈政治。王安忆让王琦瑶作为时尚,作为城市风潮的一种展现,本也是一个好的策略。但她野心却不止于此,她显然是要为上海这座城市作传。
所以,她选择以程先生的死作为一种迂回的表述,还有萨苏这个国际共产流浪儿及后来的长脚来侧写政治。可我觉得这种策略不是很成功。拿程先生的死来说,小说之前的章节写他基本上都是作为男女情爱角力过程里的一方。程先生在我的阅读过程中是一个很扁平的形象,是追求王琦瑶的失败者。可突然就拿他的死作为一个章节,故事的动力不够,而且这一章里很夹杂了很多作者的话。政治作为故事背景,本来是作为景深的,可却以一种突兀的不给力的方式变成了主角。
王安忆这本书的结构挺敦实的,三部分各代表一个时代,每个部分开篇照例要"啰嗦"一番,比如第一部分弄堂、鸽子、阁楼之类的,她自然是想要把王琦瑶的生活环境给交待清楚,顺便也表白一番王琦瑶可是典型啊,我写这个人物多具有代表型啊。第二部分先交待乌桥,其实是反面写上海。这一部分里有对王琦瑶轻微的批评和反省,我读到这里以为王阿姨终于亮出她的真正意图了,可看到后面发现这个声音消失了,所以我说她的立场是暧昧的。
对于这本书,还有挺多想说的,时间有限,且留待下次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