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之朗诵与逆向思维美文随笔

2018-11-08迟子建

  从上小学起,我就喜欢朗诵。汉语的魅力在朗诵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好的文章会给人一种欣赏音乐的感觉,比如朗诵鲁讯的《雪》、朱自清的《背影》,你能感觉到是在听一首如泣如诉的提琴曲;而朗诵苏轼的《赤壁赋》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你能感觉到是在听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

  我少年时代生活在大森林里,喜欢站在屋前的菜园里对着瓜果蔬菜、蜻蜓蝴蝶朗诵,还喜欢到离家极近的山上对着树木溪水、野草飞鸟朗诵。大自然的清风、鸟语和流水声,为我的朗诵做了最好的伴奏。

  我觉得朗诵可以最直接地品味到语言的美。有的句子富有阴柔之美,可以轻声细气地对它浅吟慢读;有的句子富有阳刚之美,读它进就会用激越高亢的声调。朗诵不仅帮助我体味到了文字的旋律美,还激发了我对作文的兴趣和热爱。

  想着有些文章读起来竟然如此琅琅上口,如闻仙乐,谁能按捺住一试身手的激情呢?我最早的作文,就是从朗诵中获得的灵感。我现在仍然认为,能够让人读出声来、读出气象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这样的文章生动,有光彩,所以,我虽然已人到中年,并且蜗居在大都市冰冷而苍灰的楼群中,仍然没有间断过朗诵。辛弃疾的诗词是我常放在枕边作为朗诵之用的。如果邻人听见一个女在屋子里抑扬顿挫地朗诵诗词,一定会认为我神经不正常,可他们又自动能体司到朗诵给人带来的审美的愉悦呢?

  朗诵能够培训我们对文字的感情和写作的勇气。好文章仿佛只能读出声来才觉得过瘾。文章被朗诵,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妙。如果一道美食仅仅只能看,却不能品味,就如同好文章未被朗诵一样,难解其真味。在朗诵的过程中,我渐渐喜欢上了文字,并且生发了要驾驭这些文字的欲望。这可贵的“欲望”就是灵感受袭来的前兆。所以,我觉得中小学生应该注重朗诵,注意——是朗诵,而不是背诵。背诵往往只是囫囵吞枣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记住了文章的内容,那充其量只能称为皮毛的东西;而朗诵却能读出文章的气韵,能品咂到文章的精髓。

  我上初中和高中时,所接触到的作文基本都是命题的,比如《一件小事》、《难忘的一天》、《我的母亲》、《记一次劳动》等等。我相信如今的学生也常遭遇到这类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遏制想象力的发展,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能够独辟蹊径地把“命题作文”写出新意,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问题。要知道,命题作文就是在你身旁设置了一道厚厚的墙,你如果只是在墙的阴影下徘徊,写出的文章必然会老气横秋、毫无生气。可是,如果你穿越了这堵墙,就会看到别致的风景。

  记得1980年,我读高一的那年,秋天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作文竞赛。老师出的题目是《秋风与黄叶》。但见同学都已经刷刷有声地下笔了,我却不急不躁地仍在思考这篇作文究竟该怎样写。如果仅仅写秋风席卷大地、落叶飘飞的景色,我会毫不费力,而且可以赋予落叶以一种意义:它曾充沛地活过,它的凋零因而是壮丽的!可我猜测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这个立意,也就没有兴趣去写。

  突然,我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比喻来黄叶,而把历史上一次一次的农民起义比喻为秋风呢?历史这枚叶子之所以如此金黄灿烂,不就在于这些农民起义之风的吹拂嘛!灵感如天梯一样垂下,我终于可以偷窃地逾越《秋风与黄叶》这堵墙了。我的笔开始在白纸上飞快地走动,独特视角的择取使我在写作时一直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我如释重负地参加完作文竞赛,我相信它会是最好的一篇作文。

  果然,它得了一等奖,我的卷子被张贴在一楼宣传栏的玻璃橱窗里,很多同学都转过去看。我听到最多的一个议论是:“这个题目可以这么写呀!”是的,这件事使我获益匪浅,那就是我看待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眼光,不能流俗。还有,我对我的语文老师一直心存感激,如果他当时认定我的文章立意有问题,排斥了它,也许会扼杀我的创造力。要知道,学生时代的一点鼓励,都会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不想使自己在写作时陷入庸常立意的泥淖,我认为可以调动和开发“逆向思维”这根神精。逆向思维,并不是说考虑问题一些定要朝相反的方面去想,而是说可以从独特的角度切入问题。这样,能使你的思维始终富有新鲜感和活力,从而使由此生发的文字散发出一股与从不同的气息。逆向思维的培养主要有赖于想象力的支撑,想象力是逆向思维的后盾,所有的奇思妙想,皆得力于想象力的推波助澜。

  当然,强调“逆向思维”并不是鼓励学生放弃对常识知识的学习,没有对常识知识的基本掌握,是不可能有修成“正果”的“逆向思维”的。如果仅仅为独特而独特,很可能使文章看上去乖张、艰涩,难入情理。而有了基础和积淀的独特,才能焕发出绚丽的艺术之光。

上一篇:季羡林散文之五色梅美文随笔下一篇:我论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