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择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清中叶以后,此书最为流行,一度成为私塾的必读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防邪存诚,教育子弟敦伦尽份,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就是学生,规就是规范。《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部分。“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这一部分就是教导弟子要在家善事父母。百善孝为先,我们要以自己最真诚的心来孝顺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出则悌”中,“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泛爱众”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亲仁”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文以载道。[2]
《弟子规》博大精深,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至今对我们仍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来说,其意义重大。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80后”、“90后”,从小生活环境就比较优越,许多同学被家长溺爱,对长辈的态度已从“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慢慢的变成了唯我独尊,不听劝导;而在当今比较注重物质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们进高等学府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获取知识,更多的是为了物质方面的需求,要高薪的工作,要过物质环境优越的的生活,从而忽视了自己在精神方面的修养锤炼。以致现在在高校中出现了许多大学生相互攀比拥有各类奢侈品,羡慕“官二代”“富二代”,希望不凭自己的能力找工作而是依靠家里的关系来谋职的情况。
《弟子规》所提倡的,恰恰是与当今浮躁社会日渐缺乏的。它主张“衣贵洁,不贵华”,穿着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更要符合自己的家庭状况。如果这一理念能深入大学生的思想,那校园内的攀比之风将大大降低,很多家庭也会减少许多负担,而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并坦然接受,要有不骄不傲、不卑不亢的风骨;主张“见人善,即思齐”,即使和别人的差距大,只要自己肯付出努力,也能渐渐的赶上人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是一柄利器;主张“勿谄富,勿骄贫”,在现在的校园中,“谄富”现象尤其严重,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而对父母产生怨言,更有些女大学生因为对金钱的渴望而被金钱诱惑走上了出卖自己、甚至不惜破坏别人家庭的道路。如果大学生们能牢牢地将“勿谄富,勿骄贫”记在心中,校园的氛围会更加和谐,学生自己的内心也会淡泊宁静。
前不久出现的“药家鑫案件”令大众气愤至极,在悲愤之余,我们必须做出思考,为什么做出这样一件简直毫无人性的事情的,是一名受着高等教育和艺术熏陶的大学生。《弟子规》主张“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意思是,如果无意中做错了事,叫“错”;如果明知是错还去做,那就是“恶”了。药家鑫做的,就是“恶”。
从“药家鑫事件”中我们应该看到,如今的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做的确实不足,应努力提高,以免再有这样道德沦丧的事情出现,为受害者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同时此事件也提醒了学校和社会,应提高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保证走上社会的是人才而不是“魔王”。主张“余力学文”,在当今社会可以理解解为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后利用业余时间多多汲取其它方面的知识,来充实提高自己。在高校中,出了必修课外通常都设置辅修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多掌握非本专业的知识以及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拓宽知识面,成为“十”字型人才。而在高校却普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学生们不仅对辅修课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连自己本专业的课程也敷衍了之,个别院校甚至流传出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口号。这说明学生们自己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成提升自己的工具而是把它们当成了负担累赘,成了阻碍自己娱乐的绊脚石。如果学生们从内心深刻认识并领悟“余力学文”,那么课堂将成为学生们最开心愉快的场所。
我党我国正努力创建“和谐社会”,《弟子规》则处处体现着“和谐”,不仅对大学生,对与我们社会的每一位成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炎黄子孙,尤其是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继承者的当代大学生,我们理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个人,为社会,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一位在校学生 弟子规 有什么意义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