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企业文化弟子规

2020-04-26弟子规

  《弟子规》确有深意含焉,倘能自小敬学之、实践之,则必能渐臻于圣贤之境。

  企业无论规模大小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所以说,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但有良莠之别。民营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或称股东文化。有人形容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可见其重要性。企业文化影响或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对企业经营结果息息相关。在餐饮企业里,有管理者轻视企业文化建设,有的将其理解为规章制度,有的将其化解为唱店歌,跳集体舞。这样的理解都是对企业文化内涵和外延的曲解和偏见。

  企业文化一词是舶来品,企业文化所提倡的精神价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并有详细论述,《弟子规》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它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弟子”的意思包括:一是指孩子;二是指学生;三是指一切圣贤人的弟子,在企业管理中“弟子”一词可以理解为全体员工。“规”的意思是规范。

  《弟子规》共360句1080个字,看似一本不显眼的小书,实际上里面蕴含着做人、做事、做企业的大智慧。《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

  大智慧泛指企业管理之道,“道”所阐述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相比道的大智慧,术所传授的是小聪明。所以说,道是“树根”,是企业管理中的灵魂;术是树枝,是道的具体应用。如果忽视道,一味地沉溺在术中,就会企业变成无根之花,企业经营的结果肯定事与愿违,事倍功半。

  曾见过不少老板谈起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头头是道,但对《弟子规》之类阐述企业管理之道的书籍,知之者甚少。

  企业与员工

  《弟子规》在开篇中就提出了创办企业的要领,写道:“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是《弟子规》里《信》篇开头的四句话。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这六个字确立的是诚实、守信、正直的价值观。这也是作为餐饮企业文化精神层面的纲要之一。著名企业家李嘉诚说过: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餐饮企业老板能诚信对待员工,员工才能诚信对待客人。如果你的企业业绩不佳,最好从老板的诚信,是否存在“诈与妄”行为去考究。

  企业是员工的另一个家。若将“企”字分解,上面是“人”字,下面是“止”字,汉字的笔画字型很有讲究,企字应该理解为,企业无人则止。“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老板爱员工,员工爱企业,开心工作,肯定会收到“天同覆,地同载”,业绩倍增的效果。老板若不能诚信待员工,员工就会将纠结心情转嫁给客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用更浅近的话说,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人本位”的合作型企业文化,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将员工称之为“伙伴”,员工将企业称为“咱家”。两个简单名称改变,足以揭示企业成功之道。

  根据马斯洛学说,人对社会,对企业有五层需求,其中就有被尊重的需求在内。企业从尊重爱护员工做起,培养员工之间的关爱、协调、互助,员工爱企业,从而自发地共同营造这样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虽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经济效益却离不开企业文化。企业里的规章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如今每个餐饮企业都能拿出来厚厚的规章制度,再看企业效益很是一般般的,甚者亏损或倒闭。

  虽有厚厚的规章制度,企业却漏洞百出,问题多多。规章制度如此多的企业为何效益仍不理想?是执行问题?还是这些规章制度束缚了员工的思维?那么,企业是否需要这些多的规章制度?看似周密的规章制度是否就能提高企业效益?是否能完全杜绝企业出现滴、跑、冒、漏、浪费等诸多管理漏洞?

  我们在国学里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国学里说的是都是历史,历史本身就是经验。所谓历史,概括起来不过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事的问题。历史记载不外人和事。企业管理内容看似千头万绪,归纳起来也无非就是人和事。

  古人说:“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深浅。”宇宙中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太多的不同。只是人们的思维感受的不同,由此产生了情感、思想上的不同形态。

  说到规章制度,应该涵盖在国学的“礼”中,礼包括了一切的规章制度,人们普遍认为,有礼就有了规矩,就能约束企业员工一切行为,企业效益肯定理想。但在实践中却发现,规章制度过多,也会出毛病的,会使人懒惰、推诿、逃避责任。

  笔者在多家企业担任要职时,都是悄然地推行着无规章制度的管理,结果企业营业额成倍地增长,利润大幅增加,员工的'工资也得到大幅提高,股东和员工都满意。

  需要说明的是,无规章制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无中求有”,用“弟子规”来约束人们的思维模式,管理者的工作重点首先放在以身作则上,同时积极引导员工处处讲修养、讲职业道德、求真知学问方面去。这样一来,员工素质普遍提高了,就会时时处处地自觉维护企业利益,与企业同苦同乐,企业效益能不好吗?!

  所以说,规章制度的有与无,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国学里所提到的那些历史经验值得我们注意。

  《弟子规》与管理者素质

  《弟子规》将心性、言行具体化,仅用了113句话扼要地列出了领导者在管理、沟通、战略上应该具备的能力、态度和基本的言行规范。“凡是人,皆须爱”、“凡出言,信为先”、“凡取与,贵分晓”、“将加人,先问己”……这些都引导投资者、管理者做是一个仁爱、诚信、道义之人。

  不少餐饮企业存在的问题看似多多,很多老板认为,企业问题出在企业内部上下沟通困难,规章制度不能得到贯彻执行,很多规章制度不见效果。很多企业是在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员工,稍严重的就记过扣奖金,直至炒鱿鱼。《弟子规》说,“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这就需要老板首先要改变思维模式,改变重菜品,轻人品;重硬件,轻软件;重亲朋,轻职业经理人的现状,加强企业部门间的沟通管理环节,部门间合作问题一定要互相沟通商量,要将企业视为一个家庭,将同事视为兄弟至亲。松下幸之助有句名言:“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管理者的真正工作就是沟通。不管到了什么时候,企业管理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门艺术,也是门学问。与谁沟通?何时沟通?在哪沟通?沟通内容?这些都需要事先有个计划安排,沟通后要及时总结和记录。这样做,才能提高沟通艺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弟子规》与生财之道

  《弟子规》还提到“凡取与,贵分晓”,深刻揭示了企业生财之道。企业创办宗旨是获取最大利润,为人类造福。但如何“取”利?怎样“取”利?是“取”眼下之小利,还是谋长远之大利?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人们的心态大相径庭。有的餐饮企业只顾眼前小利,购入“地沟油”、“吊白块”面粉、火碱“海鲜”等食材,给消费者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与”,可以理解为投资管理。企业获利之后,如果运用资金,是用于员工素质提高,加强软实力建设投入;还是不顾自身能力如何,极度扩张,盲目膨胀?前不久,我曾写过一篇博文,谈到企业是做钻石,还是做面包?企业为了长远利益,应该把资金用于将自己企业打造成“钻石”方面去,不要将企业做成“面包”。细究下,我们不少餐饮企业高管缺乏系统培训,思维模式固化,导致企业急功近利,据统计,我国餐饮企业平均寿命已由十五年前的2.9年,下降到2.3年,这个数字的变化,值得引起餐饮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者重视。迄今为止,国内餐饮企业缺少品牌,那些号称品牌企业,其实不过区域性著名商标。从著名商标升华到品牌,其间可谓路之遥遥。

  “将加人,先问己”,说的是餐饮企业老板和高管,在实施企业管理时,以“以人为本”,我们可喜地看到,不少餐饮企业视员工为自家人,充分授权,提倡自觉管理,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即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情感归属、安全感和尊敬,以及最后的自我实现,都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很多企业员工见到老板总是战战兢兢,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辩;企业对员工只讲金钱、制度、处罚;同事如敌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败俱伤。《弟子规》强调关爱上行下效,和睦融洽,员工老板如兄似友,畅所欲言;同行之间相互学习、互补优劣,共赢太平。

  在实施员工管理实践中,应该看到,员工总是处在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连续发展过程中。拙劣的管理就是阻碍了这个过程,使人的性格不能走向成熟。良好的管理则是促进这个过程,具体办法就是让全体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使员工即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员。从而加强员工的责任,更多地依靠员工的自我智慧和自我控制,这样才符合《弟子规》的基础性内容。

  当我们餐饮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依循《弟子规》一步步学习执行时,你所领导管理的企业会慢慢变得和睦融洽。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同行之间,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双赢的心态也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

  相信依托《弟子规》,你所管理的企业会从人的心性本质考虑企业所有的管理问题,具体而微管理的实践,显示了传统国学强大的生命力。

【公司企业文化弟子规】相关文章:

1.《弟子规》与企业文化建设

2.《弟子规》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精髓

3.《弟子规》是企业文化的管理宝典

4.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弟子规》

5.公司企业文化小故事

6.公司企业文化的故事

7.弟子规和弟子规的解释

8.《弟子规》教案

上一篇:伊索寓言《农夫和黄瓜》下一篇:有关于企业文化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