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2019-06-07杜甫

  【作品介绍】

  《前出塞九首》的作者是杜甫,被选入《全唐诗》的第218卷第15首。这九首诗写的是战争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原文】

  前出塞九首

  作者:唐·杜甫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注释】

  1.挽弓:拉弓。

  2.强:指坚硬的弓。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长的箭。

  4.擒:捉拿。

  5.亦有限: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分立,建立。

  7.疆:边界,领土。

  8.苟:如果。

  9.制侵陵:制止,侵略。制:制止。侵:侵犯。陵:这里同“凌”,欺侮的意思。

  10.岂:难道。

  11.当:应该。

  12.亦:也。

  【创作背景】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赏析】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该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前出塞九首》(作者:杜甫)唐诗赏析,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该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的杜甫的诗全集栏目。()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繁体对照】

  卷218_15 【前出塞九首】杜甫

  戚戚去故裏,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嬰禍羅。

  君已富土境,開邊壹何多。

  棄絕父母恩,吞聲行負戈。

  出門日已遠,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豈斷,男兒死無時。

  走馬脫辔頭,手中挑青絲。

  捷下萬仞岡,俯身試搴旗。

  磨刀嗚咽水,水赤刃傷手。

  欲輕腸斷聲,心緒亂已久。

  丈夫誓許國,憤惋複何有。

  功名圖骐驎,戰骨當速朽。

  送徒既有長,遠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勞吏怒嗔。

  路逢相識人,附書與六親。

  哀哉兩決絕,不複同苦辛。

  迢迢萬馀裏,領我赴三軍。

  軍中異苦樂,主將甯盡聞。

  隔河見胡騎,倏忽數百群。

  我始爲奴仆,幾時樹功勳。

  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

  徑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間。

  已去漢月遠,何時築城還。

  浮雲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單于寇我壘,百裏風塵昏。

  雄劍四五動,彼軍爲我奔。

  虜其名王歸,系頸授轅門。

  潛身備行列,壹勝何足論。

  從軍十年馀,能無分寸功。

  衆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

上一篇:《新婚别》杜甫诗鉴赏下一篇:遣兴五首我今日夜忧杜甫唐诗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