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传读后感1
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与诗仙李白齐名李杜。可他却和李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世人的印象中,他的诗词主调大多是哀愁,他仿佛也从未年轻过。他在那个时代也许只是个诗人,在现在回望,他却是个圣人。他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却成功蜕变,从爱家到爱国,从爱己到爱民,从小爱到大爱。
可他并不是一出生就这样的,他出生在鼎盛的唐朝,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衰落,他是名仕之后,他也曾年少轻狂过。是那个时代迫使他成长,迫使他蜕变。他少时爱好剑舞,九岁便惯于书写大字。他也曾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他也曾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将屈原,贾谊,曹植等古人都不放在眼里。青年时代的杜甫就像当代的年轻人一样,有裘有马,能用放荡与轻狂来鄙视人间的庸俗,只因未受过人间疾苦,有理有据却只得纸上谈兵,空有一腔大志,却无真才实学。往往高估自己,认为天下不过如此。那时的杜甫还配不上“诗圣”的名号。
杜甫始终是一个出生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的人,受到家庭的熏陶,与大多数人一样,执着于功名利禄,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但杜甫可能并没有什么官运,在最纵横的年,遇上了一个从精明到糊涂的帝王——唐玄宗。在长安的十年里,他用尽全身力气,却也做不出任何改变,只得孤寂寥落,离开长安。他看见宫室里的华美,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只得叹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终于开始蜕变,经历过安史之乱,国家破败不堪,再不能享受朱门里的生活,杜甫的生活,落魄了。再失去了李白,那个他一生向往崇拜的男人,他身心俱疲。他从此颠沛流离,于天下游走,见识世间疾苦。
应他家族的观念,他无可厚非的追逐着功名利禄,而他只剩偏偏与官无缘。皇帝身边尽是奸佞小人,侍奉皇帝也变得如此艰难。国家遍是胡人的侵略,人民饱受胡人的摧残,大地满目疮痍。想要救国家,救人民,杜甫只有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李氏朝廷上,在他的时代,不可能对于帝王制度有任何怀疑,他所拥护的朝廷平时是剥削人民的,到了困难的时候,也不能发动人民抵抗。想救国家,只能征兵役,而人民在兵役在家破人亡。在这当中,一个正直的诗人自然要感到极大的矛盾,若是强调人民的痛苦,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胡人,但是在人民在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当中,到了难已忍受的地步,他又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堵住嘴不说。他所站在人民的立场反对侵略战争,这时他除去替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与民族所面临巨大的危机。在这时,杜甫把他今生听到的、经历的作出了这三吏三别,他一生成就中的一所高峰。他的诗已然能成为“诗史”。
杜甫对这世间的疾苦却又无能为力,他终于是放弃了做官,对当前的政治表示无望。国家不兴诗家行,在任何时候,杜甫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杜甫依然还有满腔的热情,又投入到了诗歌的创作当中,才有了今天所看到的诗圣与诗史。
杜甫离开了长安,去到了成都。那个谈杜甫都不会忘掉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四川这个地方,杜甫在深山中曾经常说怕死,在途中永远只能被“高人”小视。杜甫说这样的话未免太过忠厚,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小视杜甫,反而是杜甫的肩膀与实际的精神,使一切所谓“高人”都会自惭形秽。杜甫觉得他的一生免于荷役,已经享有特权,也就不辞路途的艰苦吧。杜甫去到了他成都的草堂,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世外桃源中得一栖身之所,清苦但快活。难道杜甫沉醉于自己的生活中,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并没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天下,他从未忘记,他依旧心系天下。他二度出川,无奈这天下实在苦难,最后只落得个悲剧的结局。一生最后,仍不忘北归,终了在湘江一漂浮的小舟中逝去。那年冬天,他五十九岁。
他是个伟大的诗人,他的一生是个悲剧。一个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他对着社会抱着无限的希望,最后落得极大的失望。他这一生中不乏政治热情与创作热情,他的诗才,也不曾因为生活上的阻碍而枯竭,因为取之不绝的源泉就是生活。
可能每一个初出江湖的年轻人都曾年少轻狂过,都认为清华北大不在话下,都认为自己定能在这世间闯出一片天地。到真正面临生活的一座座大山,无数人不得翻越时,才有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无力。杜甫也曾真真正正奋斗过,遭受过无数的打击,最终也放弃了他的政治抱负,但他从未放弃过的,是手中的笔,他抒发内心的武器。一支笔杆撑住他腐朽的身躯,不朽的灵魂。杜甫是站在人民一边的,杜甫仍是符合当今社会主义的诗圣。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有裘有马,但我们不得猖狂,唯有经历过,才知世间疾苦。也许我们也会不断的经受打击,但请记得,握住了笔,也要握住初心。
杜甫传读后感2
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人生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木瓜、艾,以及后来诗中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菊、芍药、莲子、灵芝等等,都是清凉平和,消火解毒的良药。有时读到一首咏物抒怀的古诗,其中所写的植物大都是药。这首诗就可以当做药方了。我发现诗人在情怀比较平和、冲淡、宁静时写的诗里,其所写的植物也就是平和、冲淡、苦中带甘的那类,近似于“温补”的那种药。而在孤寂、荒寒的心境下写的诗,其中就多了些古藤、老树、古柏、落叶、残枝,透出一派寒凉、孤弱的苦况,令人感到诗人病得不轻,需要好好“温补”一下。而那些激愤、悲烈的诗,让人感到无论是诗人或者是当时的众生与社会,均已被病苦折磨得太久,寒火已深入血脉,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表里俱实,阴阳不调,急需去寒解火,综合调理,这就需要良医良药,当然也要病人自己善于自我调养。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在多数情况下,诗人和他的诗并不能改变社会的命运,甚至诗也并不能改变诗人的命运,或许是诗不如药的地方,但诗是另一种药。至少,诗人在写诗的时候,诗抚慰了他孤寂的灵魂,他笼罩在诗的情绪里,如同病人笼罩在药的气息和烟雾里,在这一刻他得到了天地之灵和万物之气的灌注和补充,随诗降临的精神支持了一个为某种精神活着的人。诗不像药那么及时和有效,但伟大的诗可以穿越时空,进入很多人的灵魂,使之感动并获得滋养。
1998年夏天,我到甘肃成县(即古代同谷县),拜谒了城郊的杜甫祠堂,祠堂依山临河,山仍是当年的山,是杜甫采过药的那座山,只是山上树木已显得稀疏,望着山上的小径,我想象着杜甫当年拖着老迈之躯冒雨上山挖药的情景,他一定是憔悴瘦弱、脸上泛着菜色的,据说当时的同谷县令对杜甫一家逃难流落此地,非但没有给予同情和帮助,相反,这个庸俗浅薄的芝麻小官以地方土皇帝的傲慢,居高临下地冷落和羞辱杜甫,连间小房子也不愿提供,杜甫一家只好栖身于临时搭起的草棚里。杜甫在同谷居住三四个月,就靠每日采药、为当地百姓治病,艰难地维持一家老小清苦的生活。一个食不裹腹、骨瘦如柴的诗人在近于乞讨的艰难日子里,依然孜孜不倦、一字一句地推敲锻打着诗歌的不朽王朝,他在同谷逗留了不长的时间,却写了一百多首咏同谷的诗。我和同行的友人向杜甫雕像深深地鞠躬,并将一杯杯酒祭洒于诗人面前。然后,我在祠堂外的山上,沿着一条小径走到柏树林中,小径上长满了车前草、灯心草、野薄荷、柴胡、前胡等草药,我想,这些药或许都被杜甫当年采过,它们的种子一代代延续下来,我闻到了苦涩芳香的气息,正是杜甫当年闻到过的那种气息。
是的,一千多年了,或者再过几千年几万年,药的气息不会改变,它缭绕人世的疾病和痛苦,它使短暂的人生与无穷的自然久远的历史发生深刻的联系。我采了一枝薄荷夹进随身携带的杜甫诗选里,杜甫采过的药和杜甫写下的诗又在一起了,诗与药见面了,它们彼此呼吸着对方的苦香……
【杜甫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2.读《杜甫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