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咏史诗的思想内涵
作为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杜牧的作品以咏史抒怀者居多。晚唐政局混乱,社会动荡,诗人感时伤事,见古迹、思古人,对时政有感而发,往往注重的是对世事的思考与评价。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杰出诗人,虽然自幼生活在官宦之家(杜牧祖父杜佑在贞元十九年入朝为相),但此时的李唐政权已经进入了垂暮之际,经过安史之乱后,已经元气大伤,地方藩镇割据,朝廷宦官篡权,党争不断;边境少数民族政权不断侵扰,社会内部阶级矛盾日益加剧,整个社会都处于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再也看不到大唐盛世时的景象了。杜牧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生、长大。
目睹政局的混乱和社会的黑暗,诗人年少时便立下了济世之志,“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郡斋独酌》),但当时的官场容不下他“刚直有气节”的正直性格,杜牧出身于世宦家庭,不肯低头求人趋炎附势,因此一生在功名上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胸中抱负也未能施展,便把满腹的才情倾诉在诗歌创作上,通过一首首发自内心的诗歌,展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杜牧诗作中咏古抒怀的作品占多数,作者正是借对古人的评价来影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谴责。杜牧的咏史诗不仅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更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想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
杜牧的咏史诗往往以对史事的描述抒发感慨,针砭时局。杜牧曾作绝句《过华清宫》讽刺唐玄宗执政后期的昏庸腐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首诗描写了杨贵妃爱吃鲜荔枝,唐玄宗便动用传递紧急军情的飞骑从岭南向长安传送荔枝来满足宠妃的口腹之欲,以小见大,通过千里送荔枝这一典故,讽刺李唐政权统治者骄奢淫逸不恤民情,只图一己享乐,无视军国大事,终于导致唐朝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又如《汴河怀古》道:“锦缆龙舟隋炀帝,平台复道汉梁王。游人闲起前朝念,《折柳》孤吟断杀肠。”
诗人站在汴河边上想起曾经打造以锦帛为船缆的豪华龙舟游幸扬州的隋炀帝,以及更早的西汉时期大兴土木兴建宫室的梁孝王,这些为人君者在当年穷奢极欲,为了满足一己淫乐,大肆挥霍民脂民膏,不可一世,最终自取灭亡。杜牧作品见微知著,通过一件小事却反映了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一滴水映现出大千世界,融写景、怀古、论政为一炉,给读者以极深刻的印象。
再来分析《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一诗:“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作者作诗时即将离开京城赴湖州出任刺史,当时的朝廷宦官把持朝政,牛李党争导致朝廷官员划分为两个阵营相互攻轩,本诗前两句表面上看去很轻松,很放达,显示了作者对于朝廷党争牛李两党争权夺利的不屑,诗人看不惯政局的混乱,与其在京城担任闲职,还不如出守外郡,落得耳根清净。即将离开京城远去湖州赴任,回望京师长安,诗人没有关注皇城,而是把目光投向安葬初唐明君唐太宗的昭陵,诗人似乎有满肚子的话要说,唐太宗时代君主贤明,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政治清明,国家强盛。通过“望昭陵”几个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从历史的回顾中审视唐代现实的那种揪心和沉痛的悲哀。
二、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杜牧的咏史诗往往表达比较含蓄,理性的文字表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例如绝句《木兰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在诗中作者使用“梦里画眉”、“几度思归”两处心理描写形象地揭示了木兰的内心世界,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巾帼英雄”的.女儿本色。白天,花木兰“弯弓征战”,同男儿一样冲锋陷阵,晚上睡觉时却在梦里对镜画眉,还是女儿本色。离家从军以来曾经无数次思念亲人想回到家乡,这也是女孩儿家的正常心理,只有思家爱家才能体现她代父从军的意义。最后一句诗中的“把酒”、“祝明妃”把西汉时的昭君出塞同木兰从军联系到一起,两个奇女子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国家牺牲小我,更显示了木兰崇高的精神境界。这首诗的背后暗示统治者的无能,把国家的安危托付给妇人。
杜牧诗作在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切身感悟,并通过作品加以升华,在写出脍炙人口的传世作品的同时,充分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洞察到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纷纭情状,从而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当时把握着历史进程的脉搏,并尽可能升华为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宇宙世界的认识。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