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的介绍

2018-07-21顾城

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中国当代诗人,作家顾工之子,出生于北京。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文革前即开始诗歌创作,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诗《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后杀妻自缢。

主要成就

诗坛成就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经历过“文革”的一代青年,对顾城的这两句诗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朦胧诗,是当时激动人心的思想、文学“解放”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80年代新诗潮运动的起点。

文学特点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常用的表现手法:首先是象征隐喻法;第二是抽象变形法;第三是通感法;第四是物象叠合法;第五是物人转换法;第六是因意取象法;第七是省略跳跃法。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是具有其暗指性;抽象变形手法是一种表现歪曲了的内在真实;通感的运用使客观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物象叠合实为诗人不同情感的叠合;物人转换即把诗人的主体情感倾注于客观物象;取象法扩大了诗歌的取象范围;省略跳跃法则不同意象之间完全是跳跃式的。 

人物评价

在充满观念困扰和功利张望的当代中国大陆诗坛,顾城诗歌之“精神自传”性的、如“水晶”般纯粹与透明的存在,标示着别具意义的精神鉴照与美学价值——脱身时代,返身自我,本真投入,本质行走,轻松自如地创造出了一个独属顾城所有的诗的世界:澄淡含远,简静留蕴,畅然自得,境界无涯。当代汉语诗歌艺术在顾城这里回到了它的本质所在:既是源于生活与生命的创造,又是生活与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5沈奇)“我也有我的梦,遥远而清晰,它不仅仅是一个世界,它是高于世界的天国”,“我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对于顾城的诗学追求,很多人的印象一定都深刻。顾城以其孩子般的诗思和语体构造了一个诗的天国,这样的天国,正因为其高于世界,而又面向着人类,所以在实际上,又与我们的尘世存在着紧张。(何言宏[5从唯道德论的角度看,顾城也许不应该被写在这里,但是从一种更大意义的悲剧和诗意的层面上理解的话,他就变得很有必要。顾城文本的影响力几乎超过了所有当代诗人,这是我们无法将他绕开的理由。他的精神现象学意义虽然有更多负面的角度,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更多幽暗的和深渊式的人性复杂内容,使其单纯的表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张清华)顾城是个比较胆小的人,不是一个爱说话的人,是一个比较退却、喜欢‘坐在后面’的人。顾城贡献是相当大的,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环境黑暗而自己光明这种表述是一个任性的表达。一个人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上阴影的存在、不自警是可怕的,在观照社会时,也要反思自己。(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崔卫平[4]顾城“只是其中一员,也不比别人高明。他像个小孩儿在写诗,又有老小孩儿的成熟,但不是大人写诗。顾城的创作,一是比较注重寓意和象征,较少考虑诗歌的音乐性;二是带有某种童话色彩,有所谓“顽童”性格―――是对“文革”僵硬的思维模式的反拨,但这种“反抗”方式,是以一种孩子的方式完成的。(《今天》杂志刘自立

个人作品

类型  出版时间作品出版社
诗集  1986年《黑眼睛》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3年《顾城新诗自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4年《灵台独语》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5年《顾城诗全编》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8年《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顾城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7年《顾城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年《顾城的诗顾城的画》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年《顾城诗全集》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走了一万一千里路》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年《暴风雨使我安睡》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小说1994年《英儿》北京华艺出版社
2012年《睡眠是条大河》江苏文艺出版社
散文2011年《树枝的疏忽》江苏文艺出版社
 
上一篇:顾城的诗下一篇:顾城爱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