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的评课稿

2020-04-17古诗

  篇一: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

  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

  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

  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

  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

  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 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篇二:四年级古诗复习评课稿

  背诵古诗一直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项目,也是我部语文教学的一个亮点。林敏老师向我们展示的《漫游诗林》将孩子们带入了浩瀚、有趣的诗词海洋。陶醉于中国古诗歌的神韵之中。课堂上学生们诵诗、对诗、唱诗、画诗、演诗,真可谓生动活泼、动静相宜。孩子们那摇头晃脑,神气活现的神态,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5000年的诗词瑰宝,这种吟诵,既是对语言文字的积淀,又是学生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作为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它又体现了以下几个“多”:

  一、 所展示的古诗多。

  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古诗诵读复习学过的古诗,领略古诗词的神奇魅力。林老师带领孩子们诵古诗,佳言妙语对对碰。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学习古诗、展示古诗来进行。整堂课,孩子们始终快乐着、兴奋着、学习着。

  二、 所展示的形式多。

  孩子们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古诗浓厚的兴趣得益于老师精巧的设计。林老师在展示古诗时,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有小组看图赛背古诗,有对佳言妙语,有和着音乐的旋律吟唱古诗,有根据诗意画出古诗,还有小组合作表演古诗。

  三、 课堂的作用多。

  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复习了所背的古诗,在对音乐、绘画、表演方面也有所接触,整堂课诗、书、礼、乐相结合,使人受到美的享受。 一点建议:希望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能指导孩子读出诗的韵味。

  篇三:小学古诗评课

  本课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原有经验积累的基础上经历多层次的朗读,逐步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发展自己的语言。多种朗读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他们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朗读中生发疑问,在对读中揣摩品味,在听读中灵感迸发,在表情朗读中入情入境。儿童的学习方式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生活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本课教学遵循儿童学习认知心理,把握其本质和特点,从教学内容出发,选择了适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朗读指导策略,使教学更有利于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

  篇四:轻扣诗歌大门评课稿

  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吴环玉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是人类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陈德凤老师上的”综合性学习课:“轻叩诗歌的大门”,引领学生走进了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增长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锻炼了学生自行开展活动的能力,成效是多样的。

  一、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陈德凤老师执教的《轻扣诗歌的大门》,把综合性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组成学习小组,自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按照制定的计划自行开展活动。并给每组队员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梦之队,阳光队,必胜队,雄鹰队,海燕队,春蕾队,奋进队等等。

  二、赋予了学生活动的自由性。在开展本次综合性活动期间,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写作童诗等活动,学生懂得了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诗歌。认识了不少近代、现代诗人。并且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收集了不少优美的诗歌,进一步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三、给予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日益丰富,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在一个相对宽泛的空间发展着自己的个性,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陈老师在本次综性学习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汇报展示时,融入了朗读、默读、快速阅读、思考、讨论引进课堂,在不断的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在不断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通过学生认真思考和热烈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另外,在这次活到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同学们都能参与进来。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参与了活动,都有自己的收获。正如海燕队的同学在总结中写的那样:我有很多收获,我很高兴参加这次活动,我希望多举办几次这样的的活动……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

  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尽管充分体现了语文教材的文学性,但还是满足不了学生文学方面的需求,部分学生搜集的材料有限,应该适当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

  篇五: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评课稿

  古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艺术瑰宝,诗章简短,意境深远。本课所选的两首送别组诗,都给人以“相聚时难别亦难”的伤感。由于诗词内容时空跨度太大,而小学生阅历较浅,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而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诗歌意思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应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读背吟诵,在读中感悟,在比较中体会别情,在比较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借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节课教学首先通过音乐导入,创设意境,做好感情铺垫。接着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讨论学习,疏通诗意。然后,通过品读关键语句,展开想象,领悟诗境。最后,通过配乐诵读,升华情感体验。整体环节比较紧凑,衔接较为自然。通过此次学习,学生对送别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基本上完成学习目标。

  不足之处在于:1、部分学生不能乐于参与讨论,不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2、教师对于达到以生为本,实现生本课堂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对于农村学生的学情要把握更精准。3、上课是对于语言表达训练这块处理有些仓促。4、对于“相惜”、“悲壮”品味还不够深入。5、课堂总体平缓,无特别亮点和精彩之处。6、在学情把握上,“精读一首,带读一组”应该会比两首古诗同时进行比较教学效果会好。7、应该在古诗重点词句进行深入咀嚼,不能蜻蜓点水。如果还有机会重上,我将着力解决以上几方面问题。

上一篇:乡愁评课稿下一篇:小学课文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