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可以这么读

2020-04-24古诗

  古诗可以这样读

  【摘要】中国是诗之国,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髓。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古诗、解读古诗,热爱中国文化。

  【关键词】读诗;大胆质疑;创造力

  中国是诗之国,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精髓。特别是古诗词,千百年来,中国人在它宽广的胸怀里陶冶情操、感悟世界、了解民族历史。因此,诗歌在教材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古诗、解读古诗,热爱中国文化。

  在传统诗歌教学中,我们通常都是读古诗、翻译诗句、体会感情、背诵古诗,几个回合下来,学生读诗的兴趣全无。要知道,只是记些注释,背诵诗句,并不是读诗的根本目的,我们教给学生的不该只是“标准答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阅读古诗,从而品出诗中的韵味、读出诗中的生活、感悟诗中的生命,不拘泥于课本及参考书,甚至对传统结论大胆提出质疑。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被称为我国古代民歌杰出代表作品,也被纳入了九年义务教材。大部分参考书注释如下: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我没到过草原,但在电视和电影中看到过牛羊在草原吃草的`场景,对于这样的解释总有个不明白的地方,草原的草怎能长得比牛羊高?怎能掩没牛羊呢?读了张港的《经典古诗词另类“悦读”》后才知道:草原的草本身不能掩没牛羊,能掩没牛羊的应该是些芦苇、蒿草之类植物。如果真是那些草,又长那么高,马就不能跑起来,牛羊恐怕也要常丢失。那为何诗中作者说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我们再说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个人若着目视前方,能看到的只能是视角前方一百多度,如何能看到像个巨大帐篷的天空笼盖着原野呢?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诗人写诗的时候,应该是躺在草地上,悠闲地啃着草根,仰望着天空,若有所思,此时正看到了半球状的天空,才有了“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也正是因为他躺在地上,位置低,才有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牲畜在草地上时隐时现的一幕。总算弄清了原委,诗人正是设了一个迷让后人去猜。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仅仅20个字的不朽之作千古流传,作为激励诗,它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有志之士。宋人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许多人认为,作者写诗时在第二层,也有人认为诗人应该是在第三层,到底在哪一层?我们可以透过字眼探个究竟。“欲穷千里目”“欲”是想要,并非现实,而“欲”字也告诉我们作者登楼的目的是想看得更远,若是作者明知楼有三层却只登到二楼便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太合逻辑,想要看得更远,直接上三楼不得了,还用得着在楼下猜想。所以,我认为作者应该是已经登到了顶楼,但还不满足,觉得看得还是不够高远,心想着要是还能再上一层楼甚至更高就好了,这才合乎逻辑。而这里的“一层楼”并非实指“一层”,而应是无数个“一层”,或是超越新的高度。这也才符合作者当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心志。

【古诗可以这么读】相关文章:

1.高考古诗应该这么赏

2.《有这么一天》阅读答案

3.《山就这么高》的阅读答案

4.《山就这么高》阅读答案

5.山就这么高 阅读答案

6.读《清明》古诗有感

7.古诗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

8.可以形容夏天的古诗词

上一篇:不打不杀不知己的散文下一篇:就想去个陌生的地方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