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中典故的使用

2020-06-17古诗

  正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是用典。实质上就是使用典故。古人作诗填词讲究无一字无来历,引经据典尤为重要。

  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使诗歌显得含蓄而精炼,神韵深远。它对于作品有利有弊。有的作者用典故来炫博矜奇,用典故来粉饰空无内容的作品,他的流弊就很大。有的作者运用人人熟知的典故,用得恰当,能以少量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的意思,言简意赅,能给人以具体、鲜明的印象,并且起到古为今用的作用,这种用典是完全应该肯定的。一般人鉴于用典的流弊,总以多用典故为诫,这有时也是因噎废食之论。我们应该分别对待这一问题,既不能粗率地否定一切用典的作品,也不能一味地认为用典越多越好。这两种看法都不对,前者否定用典,这是忽略了有些典故本身具有思想性;后者则混淆了作品的题材和主题的区别。

  下面我就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两首宋词为例来探讨一下这一问题。

  一首是苏轼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问帝北魏太武帝(佛狸)、廉颇五个典故,全词不用典的只有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三句。辛弃疾的词以多用典故出名,这首词在全部辛词里是最突出的一首,但是,他用这些典故和一般的文人的用典不同,因为这首词的五个典故,它本身的思想性和作者的`思想是紧密相联的,并且这些典故都是京口(今镇江)这个地方的历史典故,是这个京口北固亭怀古里应有的文章。

  这首词是辛弃疾六十七岁是被韩托胄起用为镇江知府是所作的。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曾经北伐曹操,刘裕也曾北伐。先灭山东的南燕,后灭陕西的后秦。辛弃疾在孝宗乾道己酉年进《美芹十论》,也主张先取山东。

  下片用王玄谟劝宋文帝北伐之事,意思是惋惜文帝不曾作好准备,冒险北伐,以致大败,让佛狸深入南方。这原是为韩托胄而发的,当时韩托胄要一伐金自立大功,不肯听取辛弃疾先作充分准备的劝告。后来果然一败涂地,不出辛弃疾所料。中段回忆自己少年时从北方起义军南来之事。结句以廉颇自比,表达为国效劳的忠心。这时辛弃疾虽任边防重职,但韩托胄并不尊重他的意见,次年他便被劾落职了。

  这首词用这些典故,一方面原是这个怀古题目里应有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又是借用历史事实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拿它来对统治集团作规劝和斗争,这也是用历史经验讽劝当时的统治者,为政治服务。若论这些典故在词里所起的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可以说,是全宋词中用典的作品最为突出的一首。

  尽管它典故用得这么多,但对作品的内容来说,完全是有利无弊,完全是应该肯定的。决不能拿它和一般的文士用典故来粉饰作品相提并论。另一首词是姜夔的《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首词是姜夔年仅二十岁是过扬州是所作,却是他集子里名篇。有人说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几句是冶游狎妓的口气,因而判断它是一首思想性很差的作品。我以为不然。青楼梦好几句化用杜牧关于扬州的诗。杜牧这首诗原是唐人好狎风气下的产物。

  一般来说,作品里所用的典故,原本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但也只是一般情况,通常而论,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作品不能因为它所用典故的思想性而连坐这篇作品的思想性。这种情况在古典文学里司空见惯,随便举个例子,杜甫诗: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江总在当时是一个没有品格的文人,我们就可以据此就贬低杜甫这首诗的思想性吗?辛弃疾的《鹧鸪天》:书咄咄,且休休。咄咄书空用殷浩故事亦复如此。姜夔在南渡兵火之后,写了这首凭吊扬州的词。凭吊扬州首先让人想到的是它在唐代的繁华。繁华是扬州的历史特征,杜牧的诗对这方面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饿,所以历代文人借它作典故用。姜夔用青楼梦好几句,也正是为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写荒凉景象的句子作反衬,不能因此就说它的思想性就差。高中语文课本孔尚任的《哀江南》的《余韵》一出,回忆金陵亡国前的情况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这里也有冶游狎妓的句子,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感慨民族兴亡的思想性。

  姜夔《扬州慢》的主题思想,他在小序里就用黍离之悲一句点明。那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当我们读这首词时,首先被感动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几句。这是表达主题的文字。它用杜牧的青楼梦好几句,知识这个主题的反衬材料,同样的材料可以为不同的主题服务。我们不能因为它所运用的材料的思想内容是该批判的,便连坐整篇作品。因为评估一篇作品的思想性,主要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而不是它的材料。

  固然,这首词有它的局限性。张孝祥写的《六州歌头》,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而姜夔这首词的感情毕竟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感情不同。姜夔在南宋只是一个落拓江湖的高人雅士,不是属于社会反抗势力一面的人物。这首词有局限性,但若因它借用杜牧的典故而认为它的思想性很差,是不妥的。运用典故,是古典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方法,用典的恰当与否,对作品思想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但必须从整体去看,决不能一概而论。

上一篇:古诗词中典故现象下一篇:诗人描写春天的古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