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这时候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
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割刮!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
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的白毛。
赏析:
“转蓬”比喻辗转流离,远离家乡,好像飘零的蓬草
“行地远”是指离家越来越远
直:正在,正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的意思是,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 的白毛。
秋毫的意思是鸟类秋天生出的羽毛,在此比喻月宫白兔的兔毛。
手法:象征,对比
解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老杜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此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具一格。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故乡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中秋古诗《八月十五夜月》】相关文章: